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21 02:12:17
货币职能产生货币需求,货币制度决定货币供给机制。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构成了货币市场上的供求,为我们分析货币市场的均衡提供了条件。货币供求是决定与影响汇率、利率、金融资产价格等金融变量的重要因素,其自身易受到这些金融变量的影响。信用的扩张和收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主体对货币需求的变化,从而影响货币供给的扩张和收缩。各类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了丰富的金融资产选择,对货币需求产生了替代效应;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重要场所。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货币供给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的均衡,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都是货币供求失衡的体现。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的研究都是为货币政策服务的,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与实施会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产生重要的影响。金融监管有利于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和总量均衡的实现。金融发展、金融创新会对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货币需求( Money demand):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需要。主观的货币需求:是无约束的微观个体对货币的占有欲望。客观的货币需求的本质内涵:是在一定的资源(如财富拥有额、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制约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执行交易媒介职能和资产职能的货币产生的总需求。理解货币需求的含义,要注意把握以下两点:1,货币需求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体;2,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仅是指对现金的需求,而是包括了对存款货币的需求。货币需求量表现为一国在一定时点上社会各部门所持有的货币量。
理论上对货币需求的分析通常采用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宏观视角:从一个国家的社会总体出发,探讨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微观视角:从社会经济个体出发,分析各部门(个人、企业等)的持币动机和持币行为,研究一个经济单位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所需要持有的货币量。20世纪以前,经济学者侧重于从宏观角度研究商品流通所产生的客观货币需求。20世纪以来,经济学者则更多的侧重于研究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宏观经济的格局,归根到底是由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造成的。因此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的货币需求分析只是分析的角度和着力点不同,在分析货币需求时并不能厚此薄彼或相互替代,而是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是个人、家庭、企业等经济单位或整个社会在一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通常以Md表示。实际货币需求: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货币余额,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d/P。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剔除了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所引起的物价变动的影响。
货币需求的数量与结构
货币需求的数量问题主要是测算一定时期内一国的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货币的真实需求量,这是一国中央银行确定合理货币供给量的关键性依据。
货币需求的结构问题是总量问题的延续与深化。对货币需求结构的分类可以从货币需求的性质、经济主体和区域等因素方面进行分类。
货币需求理论研究的目的:通过探讨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与货币需求函数的特点,预测一定时期的货币需求量,厘清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为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行为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