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29 08:06:33
导读:食俗是构成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各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浩如烟海的民俗中,饮食习俗属于物质民俗范畴,它是民俗中最古老、最富特色、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各民族食俗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反映着各民族古往今来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创造的精神面貌,是与社会发展各阶段的物质生产水平及生活方式等条件相适应的。
白族的主要节庆有大过年(春节)、三月街、栽秧会、火把节、尝新节等。此外,和汉族一样过清明、端午、中元、中秋节等。
大过年,即春节。节前,家家户户扫尘,缝制新衣,杀猪宰鸡,酿酒捕鱼,舂饵块,磨糯米面,炸米花,有的还做糖狮子、米花团等。一般说来,必备猪头肉。备米花点心,选好糯米泡一夜,上笼蒸成稍硬的米饭,晒干后炒至膨胀变白呈雪白色,取米花染色制成米花团或米花糖,作为馈赠或待客点心。
米花团
用米花泡糖水,则为正月初一早晨的早茶,以示一年到头都能过上如花似蜜的甜日子。除夕,各家带着饭菜、茶酒用托盘端着顺着天地、大门、水井、灶神、祖先牌位顺序拜祭,并封门和水井,祭毕吃团圆饭。桌上摆着大铜火锅和“八大碗”。由长辈先动筷,大家敬他一杯酒,全家才用饭。
米花泡糖水
在年三十夜,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到水井边,放鞭炮抢挑头水,以示勤劳。头水用于做汤圆、煮面条,熟后挨家挨户送到老人手里,祝贺老人安康长寿。鹤庆的白族,正月初一至十五,各户择定一日,全家身着盛装,携带鸡鸭鱼及烟酒糖茶,到高山密林中祭祀山神。祭祀时,把饭菜放在用树叶折叠而成的叶碗、叶杯里,然后就地野餐。
祭祀山神
元江的白族,初一早上小姑娘要用红盘抬着一斤米、一把米干丝,去给舅舅姨妈拜年。碧江白族把一年分为13个月,年节则选在第13月的下旬属猪或蛇日。除夕晚上,全村氏族成员齐集大树下“祭神树”。祭毕,互赠糯米粑粑,然后各自回家杀年猪。杀猪各户都要献出一块肉,聚拢煮熟分食。全村聚餐后还互赠“亲肉”,未杀猪的人家,同样可得到一份,以示团结友爱。
糯米粑粑
“三月街”,过去叫“观音节”,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祭观音处交易,逐步演变成物资交流会,即三月街。会期由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结束。届时,大理州的白族人民及邻近的彝、藏、纳西等民族,身着节日盛装,赶着牲畜,携带山货药材和农副产品与会交易。同时,还要举行赛马、唱戏、歌舞活动。盛会期间,各种吃食摊点应有尽有,尤以各种汤锅、冷饮、小吃最受欢迎。此时,气候燥热,取苍山雪炖甜梅,清凉爽口。各式米凉粉、豌豆凉粉、凉米线,酸辣可口,配食麦面或荞面粑粑。要吃饭喝酒,则围坐“毛驴汤锅”,边饮边欣赏三月街盛会。节日期间,大理古城及其附近村寨,家家户户客人盈门,名菜佳点和盘托出,共享一年一度的聚会之乐。
异常热闹的白族三月街
栽秧会是大理、洱源一带白族的生产习俗。栽秧时,由旗倌将四方旗插在田埂,在唢呐、锣鼓声中唱“栽秧调”,边唱边栽。早上犁田招待犁田倌,先喝三道茶再进早餐。晌午饭送到田边,围着菜饭席地会餐,其中有块大而肥腻的“栽秧肉”(腊肉) 。据说,开秧门这天吃了栽秧肉,身强体壮,力大无穷。大家越吃得津津有味,象征着“老人增寿,主人增粮”。有的人家还上酸肝、糯米肠。晚餐回家里吃,酒肉鱼虾十分厚盛,犁田倌喝得越醉,主人就越高兴。栽秧结束时,主人要塞给炒得泡酥的蚕豆。据说,栽秧后吃了炒蚕豆,可以“驱寒祛病”。待全村栽秧结束,大家相聚,杀猪宰羊,到本主庙会餐,祈求丰收。
白族栽秧会
农历六月25日的“火把节”,是白族最隆重的节日。当天每个村寨要竖立高大的火把。晚间,由老人点香、供猪头、公鸡、献酒饭,念经,然后引燃火把。每当竹片烧断,水果、乳扇、小旗下落时,大家争着去抢,得水果者给小孩吃,可以健康成长;当年的新婚夫妇和生了小孩的人家,要分别用托盘给观赏火把的人们送去米糕、蚕豆、糖果和喜酒,祝贺母子平安;生了小马、牛犊的人家,要送去炒蚕豆或瓜子。洱源凤羽的白族则会在火树旁摆上一桌果酒席,请村中60岁以上的老人赴宴,在火把的照耀下,边饮酒,品尝糖果等食物。这天的饮食,有的地方要吃米糕、馍馍、糖包子,以甜食为主,有的地方早上吃面条、饵丝,以咸食为主,但晚餐都要吃大米饭,拌凉菜和生皮。
白族米糕
尝新节的习俗由来已久,节期有先有后,视稻谷成熟而定。明代谢肇淛在《滇略·风俗》中载:“夏秋之交,稻向未熟,先取其稚穗,扁而晾之,至餽亲厚,谓之尝新”。届时,以村为单位举行,唱大本曲、吹吹腔,祝贺五谷丰登,要杀牲献茶饭祭祀天地、山川、地公地母。各家主妇摘回稻穗,在锅内焙干,入石白舂成米,掺上老米蒸成饭,表示新旧相接,有余粮。配上八大碗,邀请亲朋好友奉家围坐而食,以享丰收之乐。
尝新节
祭天是怒江、丽江白族的隆重大典。怒江祭天于正月初三至初六,地点在高山丛林中的“天坪”或神树处。祭品轮流由各户敬献一只大红公鸡,各户贡献糯米粑粑、一块猪项圈肉、一个鸡蛋、一把米,届时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主祭。丽江九河白族则由村中有学识的老人主持,称他为“斗博”,是“老祖公”的意思。村中各姓家族,每族献一头猪,平时由合族供养。当天下午,各家族敲锣打鼓,抬上活猪,带着糯米干粮、粉皮、豆汤、饭、茶、酒之类供品到神树林中祭天坛,由“斗博”念《祭天经》,祭毕杀猪,以户均分,各户把分得的“福礼”(猪肉) 带回家供起,每天割一小块而食,一直吃到正月十五日为止。
白族神树林中祭天坛
清明节,各家都要插柳杀鸡,祭祖扫坟,祭毕共进冷餐。寒食有糕点、腊肉、香肠、乳饼、乳扇、鸭蛋等外加凉拌什锦菜,此菜是用汆后的青菜、菠菜、香椿、芫荽、莴笋等剁细和以豆腐、各色粉皮、油煎干食品、调料凉拌而成,什锦菜是应节而做。
凉拌什锦菜
白族人过中秋节的时间与汉族一样。大理、洱源、剑川一带均做有日、月图案的大面糕、荞糕、白饼、酥饼等食品,于晚上供月,祭祖,全家围坐而食,一院之中若有多户人家,则合拢过节。中秋节吃大面糕是大理白族的传统食俗。大面糕是白族中秋节的主点,一个重10多斤,形如一个扣过来的铁锅,中间厚四周薄。蒸制此糕,要由当年娶来的新媳妇来蒸,评判的标准以是否白、光亮平滑来衡量新媳妇的手艺是否巧。当月亮升起时,此糕出锅,放于堂屋外边的桌子上,全家围桌而坐,绘制彩图,中间写上“中秋赏月”“合家团圆”等字样,四周点缀上各种干、鲜水果。摆上石榴、梨、青玉米、毛豆、板栗、核桃等食品。食此糕时,按习俗不能用刀切,因团圆之夜动刀不利,而要用线勒。食大面糕,象征着生活甜蜜、合家团圆。
白族人的中秋节
中元节是白族祭祀祖先亡灵的重大节日。洱源凤羽白族于农历七月一日就接祖先灵魂回家供祭,至14日晚送祖。剑川白族最注重7月14日这天烧包祭祖,新丧之家,亲戚要做丰盛的八大碗来祭奠。菜肴有千张肉、排骨、酥肉、东坡肉、酿茄子、百合、羊肚菌、小瓜及荷包豆,怀胎鱼是做工考究的压轴菜。每道菜面上,还要据底色,配以红、绿、青、黄菜叶、花瓣、葱头点缀成美丽的图案。
白族中元节的八大碗
白族是定居较早、从事犁耕的先进民族之一,除尝新节外,还有众多的蔬菜瓜果节。如农历八月十六日,以村为单位,集体欢度果子节,10月10日的韭菜节,冬至日的麦王节,这些节既有文娱活动,也是传授交流生产技能的聚会。它再现了白族先民采摘时代的生活场景,寄托着美好理想的祝愿。
果子节
云南各地傣族信仰原始宗教的同时,还信仰小乘佛教和其他宗教。内地傣族的节日与当地汉族或其他民族基本相同,边疆多与佛教活动密切结合。居住在边疆的傣族,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傣历9月15日)和开门节(傣历12月15日),均属小乘佛教宗教日。节日里要举行盛大的“赕”活动和隆重的佛教典礼,按照“佛规”以食物、经书、鲜花、衣物和银币献佛,全部活动充满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日清晨,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阶佛,聆听佛爷念经。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傣族泼水节除杀猪、杀牛、宰鸡、酿酒做出丰盛的佳肴外,“豪诺索”是傣族泼水节的传统食品,也是傣族年节家家必备食物。“豪诺索”是年糕的一种,还有一些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比如芭蕉叶包糍粑、粑丝圆饼、泼水粑粑、糯米金饭 、甜水凉粉等。
泼水粑粑
西双版纳的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灶神。每年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为谢恩,由村社头人召集全村社员进行。三月间的祭祀较为隆重,要集体杀牛或猪一头,各家备供品,编一块竹篾芭片,用泥巴捏制人、马、牛、猪、狗、鸡若干,置于竹箴片上,并加两对勒条,送入供奉灶神的房内,待主祭人念完鬼词便杀猪共食。在德宏地区,祭大灶神在傣历九十月 (农历七八月)间进行,由土司主祭,要杀牛宰猪作祭品,所辖范围的大小头人都必须参加。
傣族祭灶神
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见大蛇也要叩头,认为大蛇会变成龙。元江大水平乡的傣族于农历二月属龙日或属马日祭龙树,祭时要杀猪,由召曼(龙头) 主持。三月祭山神杀羊、狗、鸡、鸭、小猪各一只作祭品。元江江边傣族于农历三月间祭龙树,全村要杀红牛祭祀。
傣族祭龙树
春节前夕,滇南红河两岸到处可听到傣家赶做麻脆粑粑的舂碓声。“金不珍,玉不贵,麻脆粑粑才可贵。”傣家人把麻脆粑粑当作幸福、甜蜜的吉祥食品。春节期间,客人到来,首先上桌的是油炸或火烤的麻脆粑粑,既表示将“福”送给客人,又让客人尝尝傣家祖传的美味佳点。除夕晚上,开饭前不准吃其他食品,要先吃一块家中老者分发的麻脆粑粑,他们认为,吃下它,就得到新一年甜蜜幸福的“福气”了。元江的傣族过春节,一般是六天,最后一天为“团圆宴”,各家除把自己最好的酒、最好的菜端至宴席上外,这天中午,人们还自觉地分工去捕、采“山珍海味”:妇女和小孩到河里、溪里捞鱼摸虾,青壮年男子上山打猎或采山菜。他们把弄到的食物汇总,由村中老人们烹调,集体食用。
傣族麻脆粑粑
初七是元江傣族的洗澡节,大家都到温泉沐浴。浴后,男性长者率领自己的儿孙,坐地围于锅边共享狗肉汤锅,庆贺丰收。少女们则聚集于树荫下,摆上糯米饭、猪肉干巴、腌鸭蛋、干黄鳝等食品,相互品尝。
元江傣族的洗澡节吃的狗肉汤锅
端午节,又名花街节。要杀猪、狗、鸡、鸭、包粽子。于初六、七,举行赶花街、对调子活动。届时,男女青年汇集于花丛中,树荫下摆开自己带来的美味佳肴,边品尝边对歌,选择对象。中年人和老年人,常把菠萝蜜当下酒的佳肴。他们喝一口酒,吃颗果核,酒和果的香味、甜味交织,非常爽口。元江的水傣过花街节时,由村落集体杀牛祭祖,各家都点火把,在房屋四周除秽,然后将火把送到江边,或者丢入水中。元江大水平乡的傣族这天为过牛节,全村集体杀水牛、黄牛,每家杀鸡一只、以水果和菜点供献“三年不干树”,保佑牛平安,祭品要同放牛者一起吃。
傣族花街节
元江大水平村的傣族过九月十三,全村各户出粮换肥猪聚餐。村中每年选一家当头,于这天的早晨在当头家杀猪,早饭各家来一人进餐,晚上来一男一女聚餐,余下的肉分到各家。这个节日以吃为主,以增进友谊,比赛烹调技术为其活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