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恩百科
首页 > 民俗文化 > 传统礼仪 >

古代问候礼?浅谈5个时期的常用语句和句型

81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18 20:01:38    

中国古代人见面时会如何打招呼?浅谈5个时期的常用语句和句型


人与人之间见面打招呼是一种十分基本的礼节。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成年人以及小孩,在遇到父母、老师、朋友的时候,会根据角色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问候语。这种以礼待人的优秀品质,从古代至今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春秋时期贤相管仲曾在《管子·牧民》中说:“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

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百姓的粮仓充足,并且衣食无忧的时候才能够重视礼仪与荣辱。否则处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状态中,根本不可能去顾及这些所谓的精神与道德。


历史中的每个朝代都有比较独特的文化基因。而不同的文化基因又会孕育出,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字和语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活在不同朝代的人,他们的语音、语调甚至语种都可能大相径庭。所以打招呼的方式也会五花八门。

古代人“打招呼”与礼仪息息相关

从炎黄二帝时期一直到现代社会,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发展中,中国人一直都保持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虽然历经了近百个朝代大约500个帝王,并且历朝历代也都各具特色各领风骚。但深植于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却从未变更。

所以笔者猜想无论是生活于商周还是先秦时期的老百姓。亦或是秦汉、三国、两晋时的古人,他们打招呼的方式应该大体相同。只不过会因地域、民风、民俗等因素影响,会出现南腔北调或“语言不通”等差别。

1.“打招呼”与礼仪之间的关系

现代汉语对“打招呼”的解释十分简练,指的是“用语言或动作表示问候”。同时,也属于中华礼仪和文明体系中,一个看似微不足道但实质上却十分重要的分支。之所以说“打招呼”微不足道。

主要原因就是“打招呼”时的语句简短、动作较小,并且对礼仪的体现并不是特别明显。当然在某种特定环境中,“打招呼”对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化陌生感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不仅对日常工作生活有很大帮助,而且也可以给人一种有修养的感觉。

2.中国“礼仪”成因

对于古代人来说“打招呼”,只是日常礼仪中最基本的礼貌表现。一般认为“礼仪”出现与很多因素相关。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因为人类处于原始社会时期的时候,对很多自然现象都无从解释。

所以为了表达敬畏心理而出现了顶礼膜拜,这其实也是古人的一种原始祭祀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得知,“礼仪”应该起源于原始社会,但此时只是一种人类的本能反应,还没有上升到修养、道德以及人品层面。

3.“礼仪”发展

夏、商、周三代都是奴隶制社会,所以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以及加强对奴隶的控制。所以才会将原始社会中出现的宗教礼仪,改造成符合政治需要的“礼制”。这其实也就是“周礼出而识礼仪”的根源所在。

《周礼》、《仪礼》、《礼记》,是迄今为止可考的最早礼仪专著。后世人将这“三礼”合称为“礼经”。

笔者认为“礼经”出现之后,虽然为古代礼仪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并且也让古人了解了“以礼为美”的重要性。但是此时的礼仪却被刻上了阶级烙印

4.儒家思想对“礼”的释义

春秋时期鲁国人孔丘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仁、义、礼、智、信。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这6个字简明扼要的说出了,“礼”对政治、社会以及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以礼治国”思想就是孔子最早提出的政治观点。

儒家学派继任者被称为“亚圣”的孟子,也认为做人应该常怀“恭敬之心”,因为这才是“礼也”。可以说孟子不仅发展了儒家学说,而且还把 “礼”看做是“性本善”的开端。至此中国“礼学”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最终被确立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契机。

可以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以及众多先贤的不断整理,“礼学”中所强调的“以礼待人”,才最终被古人所接受并当做日常礼仪去遵守。而“打招呼”作为“礼学”中,所强调了“以礼待人”的基础,在古代社会中终于酝酿成了一种礼仪传统。

5.尊重礼法,顺应民心

《史记·管晏列传》中曾记载了这样一段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前两句出自《管子·牧民》,只是将“则”改成了“而”。

这段话的大意为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老百姓,只有吃饱穿暖才有心思去思考礼仪与荣辱。只有国君遵守并提倡礼仪,才能让国家稳定老百姓衣食无忧。反之据很容易出现国破家亡的悲剧。当统治者“以礼治国”之时,生活在社会中的老百姓才能都遵守礼仪。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礼仪”对王朝兴替,以及百姓生活与思想的影响非常巨大。当整个国家都遵守礼教的规定之后,才能够让国家“张四维”并长治久安。而对于个人来说其实也是同样道理,不按照礼仪约束个人行为,不仅会受道德谴责而且还会影响生活。

《诗经》中曾有言“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这八个字的意思其实非常明确,有礼与无礼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如果一个人目无礼法就连禽兽都不如。笔者认为古代社会宣扬的“礼仪”,其实也包含了“以礼待人”以及“打招呼”等内容。

古代人打招呼的基本句型和常用词语

古代人的言行举止都要受到“礼制”的约束。无论地位高低、男人女人、老幼尊卑,都应该符合“礼法”的要求。

君臣、父子、夫妻等都要以礼相待,否则一旦不符合礼法的规定,轻则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严重的甚至会被古代官府问责或刑罚。

1.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各项礼仪制度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完善,所以人们在见面之时都要相互打招呼。臣子觐见君王时应该先下跪磕头,然后才能口称“大王”。得到君王的允许之后才能起身侧立。而根据“礼仪”规定君王见到臣子,一般都不需要主动打招呼。

同级别官员之间碰面之后可以相互称呼官职,但是小官见到大官时就需要双手抱拳,然后举过头顶并且深鞠一躬。这种打招呼的方式相对来说比较郑重,但也只是存在于下属与上级打招呼。而上级看到下属之后可以,直呼其官名但也需要拱手回礼。

普通民间老百姓见面打招呼的方式,其实与现代社会差不多。比较熟悉的邻居、朋友等,可以行拱手礼但不需要鞠躬,然后寒暄几句就会各自离开。一般女子不出门即使偶尔出门,碰见熟悉的男人也不需要打招呼。

2.秦汉时期

清朝人在路上偶遇之后晚辈,或者年龄小的人要向长辈行“大礼”。而所谓的“大礼”就是跪拜,但也仅限于初次见面之时。熟悉之后虽然也需要行礼,但一般都是先拱手作揖,然后头要低于对方肩膀并可以口称尊号。

相对于秦朝来说汉朝人见面时,礼仪要更加繁琐一些。无论是熟人还是亲朋,只要比自己年龄或辈分高的人就应该作揖。

汉朝作揖时的讲究非常多,首先双手要并拢然后放置于额头部位,接下来要从额头下移至胸口然后才是鞠躬。

3.隋唐时期

隋朝和唐朝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比较发达。所以相对来说对礼仪的要求也会更高。生活在隋唐时期的人见面之后,下属或者晚辈要向上级以及长辈行礼。而且行李的过程中还要“唱诺”,实际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过类似的桥段。

但是隋唐时期的“见面礼”相对来说要简单很多。虽然也是作揖但一定要左手放在右拳上,照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表示尊重,当然在作揖的过程中也会弯腰,但是弯腰的程度并不是很大。如果是第也次见面也会行跪拜礼。

“打招呼”的语言方面其实与现在社会差不多,不仅很随意而且还特别亲切。比如,称呼年龄比自己大但相差年龄较小的人,就可以直接称呼为兄台、兄弟等。但是遇见比较官阶大的人就一定要称呼官名,然后还要作揖、下跪、磕头。

4.宋朝时期

之所以将宋朝人“打招呼”的方式单独列为一项。主要是因为宋朝人打招呼的方式比较简单。因为就算君臣之礼也很少有下跪一说,充其量就是作揖然后45°弯腰而已。如果是同一级别的官员或者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辈人打招呼时,只需要拱手作揖即可。

语言方面并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只要根据对方的官职或者悲愤进行称呼即可。当然在称呼自己的时候一般都比较谦虚,比如,鄙人、小可、不才等。但是宋代的“官人”二字却意义非凡,而起使用的频率与场合都比较多。

5. 明清时期

实际上如果从明朝人打招呼的礼节上去看,基本上与汉朝人差不多。也都是将双手并拢然后放置于额头高度,然后行礼的时候需要将手下移表示谦卑。然后来一个45°鞠躬即可。这主要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思想有关系。

满清时期的各种繁文缛节特别多,无论君臣、官员还是老百姓之间。只要是见面打招呼就会行跪拜礼。臣子给皇帝下跪、下属给上级下跪、晚辈给长辈下跪,基本上就是无休无止的跪拜。而且还要口称“奴才”,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后来被彻底废弃。


结 语

“打招呼”对于现代人来说只是一种比较普通的礼貌行为。但是对于生活在古代人来说却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古代社会讲究尊卑和上下,卑者见到尊者就一定要下跪,并且还要口称尊号以示尊重之心。同时这种做法其实也符合古代人所倡导的“礼法”。

虽然这种所谓的“礼法”在现代人的眼中,看起来有一点可悲甚至还特别可笑。但是在“礼法”就是社会秩序的古代社会中,如果有人不遵守礼法就是悖逆。不仅要遭受人们的歧视,甚至还会受到相关的惩罚。所以在古代“打招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关推荐

粉末是什么材料(​​用于3D打印的金属粉末材料) 2024-11-21
上海迪士尼乐园游玩攻略(怎样畅玩上海迪士尼?) 2024-11-21
杭州小吴是谁(发际线网红小吴变成帅哥) 2024-11-21
岳云鹏个人资料及图片(相声演员岳云鹏的真实处境) 2024-11-21
企业战略包括哪些内容(企业战略:含义、内容与成功之道) 2024-11-21
樟木家具的优缺点是什么(香樟木沙发有危害吗) 2024-11-21
饥荒怎么睡觉休息(《饥荒》,生存建造类游戏中YYDS) 2024-11-21
饥荒高脚鸟蛋怎么养(重生之我在《饥荒》当妈—高脚鸟蛋的孵化史) 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