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31 23:06:49
唐高祖有二十二子,其子孙广播华夏大地,造成了李姓天下第一大姓的局面。今天,李姓人数为全国之首,并且远布海内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大唐建国,李氏宗室诸王甚多,仅李渊就有二十二子。宗室子孙都被封到各地为王,并在各地居家繁衍,形成多个遍布全国的李氏繁衍地。这一点,是李氏宗族繁衍发达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至今,旅居海外各地的李姓华侨,大多以"唐"自居,把大陆老家称为"唐山",足可见李唐王朝在李氏宗族发展史上的巨大作用。第二,唐朝除了本族宗室迅速繁衍外,还对大量异姓异族赐以李姓,从而大大扩充了李氏宗族的队伍。
据有关资料记载,经过李唐王朝近三百年的赐姓,李姓人数迅速膨胀,明朝时期,李氏已占全国人口的第八位,而清代,已发展为全国的第二大姓。唐朝赐姓的范围之广、人数之多是其他王朝所不及的,因而,通过赐姓而产生的大量假血缘李氏,使李氏家族更加庞大。第三,今天分布于海外各国的华裔李氏,其先祖多是当年从福建、广东一带出去的,亦即前述李火德的后裔。他们纷纷远徙,先徙福建境内,再徙广东、浙江、江西,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裔孙迁往海外,形成今天李姓在海外各国占有重要地位的局面。
越南李朝在越南,李姓处处可见,这首先与越南在历史上长期使用汉语汉字有关。公元1010--1225年,李公蕴在越南建立了李朝。
公元初,马援远征骆越,把汉字带人越南。在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汉语汉字一直受其官方的提倡。特别是公元10世纪以前,越南是中国封建王朝管辖下的郡县,时称交趾。安南。我国中原地区的人民大量、持续地移居交趾、安南,从而使汉语汉字普遍通行。由于汉文化的影响,越南人以汉字作为姓氏。李姓作为百家姓一,自然在越南人中被接纳使用。但是,李姓成为今天越南的一个大姓,是与越南历史上的李氏王朝有关的。
11世纪初叶,李公蕴在越南建立了李朝政权。李公蕴,原籍福建省人,后来他侨居越南北部的古法乡(北宁天德)。据说他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曾得到越南黎朝皇帝的重用,任殿前指挥使,在朝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黎朝皇帝龙铤于11世纪初驾崩,朝中大臣平素敬畏李公蕴,便纷纷拥护他为皇帝。于是李公蕴于公元1010年登基,成为李朝的开国皇帝,史称李太祖。
李公蕴即位后,迁都大罗城。由于他来自中国,对中国文化特别有感情,所以他所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都仿照中国。他仿照中国的式样建造宫殿,又大力提倡汉语汉字,1010年的《迁都诏》就是用汉字写成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仿效汉文化的传统,采用赐姓的手段来加强政治统治,信的子孙也都沿用此法,因而在李朝统治时期(1010-1225),李姓被广泛地赐予有功的文臣武将,从而使李氏宗族在越南急剧膨胀。越南李朝与当时中国的宋王朝关系一直很密切,李公蕴曾被宋真宗封为"交趾郡王"兼静海节度使,直到公元1028年之前,越南李朝都是中国的藩属国。李公蕴之后,李朝有七位皇帝,他们是李太宗,李圣宗、李仁宗、李神宗、李英宗、李惠宗、李昭王。李圣宗在位时,改国号为"大越南",他被宋仁宗封为"安南王"。他大力仿效中国的各种制度,特别崇尚孔子,命令修建孔子庙,今越南河内的文圣庙,就是当年的孔子庙,气概宏伟。李圣宗还仿效中国科举制,置博士科招揽人才。这些制度的实行,使其国泰民安。
在李英宗时,宋朝孝宗封其为“安南国王”。此后,由李惠宗继位。李惠宗无子,便由其女儿昭圣公主继位,是为昭王。后来昭圣公主与李朝大臣陈守度的侄儿陈日照结婚,不久就让位给日照。于是,李氏王朝的统治至此宣告结束。由此看来,越南李朝是由中国华侨建立的一个王朝,这在中国华侨史上当然是件大事。正是这个李氏华侨建立的王朝,使李氏宗族在越南大放光彩。今天,生活在越南境内的李姓家族,正为越南的昌盛繁荣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朝鲜李朝李、金、朴、崔为朝鲜四大姓。在朝鲜历史上还建立了著名的李朝。今日朝鲜,李姓甚多,这是中朝两国自古以来的密切关系发展的结果。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中叶的朝鲜第一个封建国家高句丽起,朝鲜就先后与中国的汉朝、隋朝、唐朝等封建王朝有着频繁的往来,特别是唐朝,其高度发展的文明,对朝鲜产生深远的影响。中朝两国,一衣带水,尽管历史上双方之间存在战争,但相互间的友好往来却是主流。正是因为这样,今日朝鲜文化中处处叫见李层王朝文化的影响。公元7世纪,中国唐朝文化对新罗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新罗这一朝鲜三国中开国最早的古国,"声名文物,慕效中国,颇斐然可尚"。慕仿中国唐朝的姓氏,是当时新罗慕效中国的内容之一。古代新罗、高丽摹仿汉姓,是以朝鲜社会长期通用汉语、汉字为基础的。现今朝鲜常用的143个姓,全来自于汉族姓氏。其中,金、李、朴、崔为朝鲜四大姓。
李姓之所以在朝鲜社会中成为大姓,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公元6世纪,李唐王朝先后征服了新罗、百济和高句丽,并一直持续到7世纪末。在这样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朝鲜置于唐朝的统治之下,其赐姓、改姓的大有人在,在李姓贵为国姓的时代,本来就使用汉姓的朝鲜人中李姓自然很多。其二,公元14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是李成桂在朝鲜建立的李朝政权统治时期,在五百余年的李王朝的统治期间,赐姓是其强化政权的重要手段。李王朝在灭掉王姓的高丽国后,也按照汉文化的传统,除了下令以前被赐王姓的人恢复其原姓外,还大赐李姓。赐姓使李氏宗族在朝鲜得到空前的庞大。朝鲜历史上著名的李氏人物多不胜数,古代史上的抗倭英雄李舜臣,以龟船击灭倭寇数百;朝鲜李朝时期有哲学家、诗人李混及哲学家李潠皆著名于世;在现代史上则有李承晚。朝鲜李氏在其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犹太李姓犹太人李姓是唐朝以来的赐姓,世代居住在开封附近,后代也有迁到上海居住的。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外国人家族,这就是自古以来定居在中国、并在后来加入了中国国籍的犹太人。犹太人早自唐代起,就大批进入中国。至宋代,形成来华高潮。他们从海路、陆路而来,远涉重洋,历尽辛苦。他们带来了西洋布,把它进贡给皇上。李姓,在今中国的犹太后裔中占有较大比例。在河南开封,其李姓犹太后裔不少,据潘光旦《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中说:"开封教人中李氏的一族,即《守汴日志》作者李光壂的一族,是早在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后)便从北京移居开封的。" 据上书载,正德七年(1512),重建庙宇,维扬金溥和开封本地的俺、李、高三姓教人(犹太人)合请道经一部,立二门一座。可见李姓犹太人在开封是有一定影响的。
今上海也有李姓犹太后裔。据《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中材料记载:有一个叫李Ching-shen的犹太人,于1901年6月应中国社会救济组织的犹太人之邀请,来到上海,称有丁口140人。1902年3月,李Ching-shen再次与其子到沪,而且还带来六人。后来李Ching-shen逝世于沪,葬犹太坟山。李Ching-shen 的儿子李Tsungmai来沪时年仅12岁。
賨人李氏賨人李姓是古代成汉国的国姓,后来他们迂到四川、湖南、甘肃一带。
賨人,是秦汉时期生活在湖南,四川的少数民族,是古代巴人的另一名称。据说今土家族当属古賨人(巴人)之后裔。在西晋末年,賨人有一个李姓大家族,生活于巴西宕渠(治所在今四川渠县东北),这个家族成员有李荡、李庠、李班、李特、李流、李雄,李期、李寿、李势、李骧等,曾建立了成汉国,割据一方。以后这个家族从四川迁徙至略阳临渭(治所在今甘肃清水县南)。土族李氏土族李姓本为土司族姓。土族人口虽少,但其姓李之人却不少。据说,这些土族李姓,是出自前土司的族姓。土族历史上曾有西李土司、东李土司和其他等数十土司,属李土司管辖的部分人后来就随了土司的族姓而姓李了。著名的土族李氏,有明朝官吏李文、元末明初土族官吏李南哥、明朝官吏李央、明末清初土族官吏李天俞等。高车李氏高车的李氏由来,或因赐姓,或因汉化改姓。高车,为中国古代铁勒族的别称,因铁勒使用的车轮高大,故名。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高车李氏,如北魏北周大臣李远(527-557),孝武帝时,官至车骑大将军,后又拥立北周孝闵帝代魏,进位柱国大将军,享有殊荣。北魏、西魏将军,北周大臣李贤,也是高车族,在任期间,多有战功;高车族的李询,为北周、隋大臣,官至上柱国,封陇西郡公,政绩显著;高车族李浑,为隋朝大臣,官至右骁卫将军、光禄大夫、右骁卫大将军;高车族李基(531-561)。为西魏、北周大臣,为宇文泰女婿,官至车骑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御正中大夫;高车族李崇,为北周、隋大臣,屡有军功,官至大将军、上柱国;高车族李敏,为隋大臣,娶周宣帝后女,曾随炀帝征高丽和辽东;高车族李雅,为北周大臣,曾因军功封为西安县男,任大都督,后又任大将军、荆州总管;高车族李穆,为西魏将军、北周大臣,多有战功,官至大都督、大将军、柱国大将军、大司徒、上柱国;高车族李叔明,本姓鲜于,大历末改李姓,官至检校户部尚书、检校尚书左仆射,在东川20年,治理有方。
白族李氏白族李氏与杨、赵,董为名家,各据山川,不相役属。白族,这个自古生活在云南大理境内的民族,在一千余年以前,就已经有了姓氏。早在三国时期,白族酋长中不少人被赐汉姓。《白僰古通记浅述》载:诸葛亮南征大理,"册封仁果九代孙龙佑那为采地主,赐姓张氏,又赐各酋长杨、李、赵等姓"。 至明代,白族人自称为"白人"、"僰人"。《洱海丛谈》记载:"僰人至明初,其人多姓李,姓杨,谓之民家……民家皆操蛮语。"正是由于汉白两族文化的长期交融,李姓与其他汉姓才在白族姓氏中,有了一千余年的历史。在白族数十种汉姓中,李姓居于前三位,人口众多。当然,在今云南境内,除了白族李姓外,还有不少是从外地迁徙至云南的李姓汉人。据田方、陈一筠《中国移民史略》考证,在诸葛亮南征后,虽不留汉人、汉兵,但实际上在云南出现了不少汉族大姓,其中李恢就是内地汉族移居云南而成为地方上拥有实力的大姓,李恢旧籍为俞元(今澄江),在当地为大姓。像李恢这样迁入云南的汉族李姓,当然不止一个。 唐将梁建方曾在贞观年间自越(崔乃)率兵讨西洱河蛮,他看到的当时西洱河的情形是:"其他杨、李、赵、董等数十姓,各据一州,大者六百,小者二三百产,无大君长,不相统一,语虽小讹,其生业风俗,大略与内地同,自云本皆华人。"在这些"自云本皆华人"的汉族大姓中,李姓宗族整族而迁、聚族而居的情况,清晰可见。
正是由于汉白民族的融合,至今云南李姓,谁是汉族,谁是白族,已经无法分辨了。真可谓异族同宗。 ]历史上著名的白族要姓人物很多,如宋代大理国大臣李紫琮,明代白族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理学家李元阳,清朝白族学者李倬云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历史上著名的白族李氏很多,如清代诗人李于阳(1784-1826),善诗词,同戴纲孙等人一起被誉为"昆华五子"。著有《苍华诗文集》、《紫云集》、《游子吟》、《杜声录》,其《即园诗钞》被收入《云南丛书》,流传甚广。还有明代白族史学家李元阳。任江阴郡守时,打井修堤,解决民困,百姓命井名为"李公井",以示纪念。曾校刻《史记题评》、《十三经注疏》和《杜氏通典》,又编纂《云南通志》、《大理府志》等,为王守仁性理学在云南的奠基人之一。
李根云,是清代白族学者,进士出身,有《过十八滩》、《瑞雪行》等诗,流传于世。李倬云,为清代白族学者。专攻史志,擅长诗文,编纂咸《鹤庆府志》26卷,流传至今的诗文有二十多篇。李崇阶,也是清代白族学者,进士出身,学识渊博,特别对儒学有深入的研究,著有《儒学正宗》、《圣学宗传》、《正学录》等书及诗集《釜水吟》。壮族李氏壮族一直使用汉文,其李姓也来自汉文化。壮族,主要使用汉文,其汉姓来自汉文化。在约一千多万的壮族人口中,李姓占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壮族李氏,有明代官吏、学者李璧(?-1525)。李璧科举出身,曾在金陵(今南京)讲学,颇受崇敬,被受教者称为"今之胡瑗"。著有《剑门新志》、《琼敌录》、《名儒录》、《剑阁集》及《燕京乐谱》。李文彩(?一1872)清广西壮族农民起义首领,曾提出"官租民租一概免交"的口号,深得人心。太平天国起义时,先后配合石达开、张秀眉作战,曾活捉清总兵、游击等将领。此外还有李锦贵(?一1862),是太平天国**运动壮族农民军领袖;李开芳(?一1855),为太平天国将领。壮族李氏为太平天国的**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畲族李氏 唐朝光启二年李姓畲族随闽王王审知由海道来闽。在畲人的《开山公据》中,也记载了其祖先盘瓠的传说,其内容与瑶人《过山榜》大同小异。在赐姓方面,畲人主要得姓为盘、蓝、雷、钟,但仍有李姓。福建霞浦县畲族族谱中记载:光启二年(886),盘、蓝、雷、钟、李等姓畲族三百六十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由海道来闽,至连江马鼻道登岸,徙居罗源大坝头。至今,畲族人民中,除雷、蓝、钟为大姓外,还有不少姓李的。著名的畲族李氏,有元代畲族农民起义领袖李志甫,据漳州起兵反元,曾击败宋将搠思监。瑶族李姓盘瓠与评王公主生下的第五男姓李,名应瑞,是瑶族李姓的先祖。有关瑶族十二姓的传说,据《过山榜》所载,盘瓠与评王公主生下六男六女,得赐十二姓。其中五男姓李,名应瑞,封本司仆射郎官、紫金大夫,食邑1000产。现湖南江华湘江竹市及广西罗城等地有《十二姓瑶人来路祖途》存件,据其记载:平王一十八年寅卯岁,景定元年1206四月初八,洪水泛滥,淹没天门,七天七夜,人民尽绝,平王派发二男,与天子三女(伏羲兄妹),以槐阴树为媒,拜结为夫妻,于是繁衍出百家姓。盘王自然是百家姓中的一姓,他的六男六女,又分赐十二姓:盘、沈、鲍、黄、咛、邓、周、赵、胡、唐、雷、冯。五男李应瑞,在随十二姓瑶人八月十五日飘湖过海后,先与其他七姓瑶人为避官祸,会合在上五堡京子村居住,至嘉靖十三年(1534),又与其他七姓瑶人,到江华龙山开垦落业,李姓总管江华龙山七里岭一段,为山主。其子孙有李锡韩、李锡进,号名李目郎、李九郎。其后世系不详。著名的瑶族李氏,有清代广东八徘瑶民反清首领李英,还有清代湖南瑶民起义首领李元发等人。
苗族李姓李姓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普遍能见到,其原因,除了唐朝大量赐给异族姓名外,还有少数民族本身汉化的问题。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中,李姓被多个民族所接纳、使用,并世代传袭,从而使李氏宗族的民族成分丰富多彩。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百万以上的大族,有半数以上人口生活在贵州高原,其余分布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区。 苗族本来没有姓氏,在清代之前,其称谓一直是"子父连名制",即以本名加父名。例如确波,"确"是本名,"波"是其父名。至清代,苗民普遍有了汉姓,这是在清朝改土归流的过程中出现的。清朝官府在编制户籍、登记造册时,往往以汉姓之音来代替苗名,例如户主(男性)名"务收",负责登记的官员就将"务"译为"吴",于是就成了"吴收"。还如"郎"被译成"梁";"枉"被译成"王";"掌"被译成"张",如此等等,汉姓大量出现在苗民中。苗族之李姓,最初也是从苗名中转化来的,是苗语名字"拟"的讹写,"拟"是苗语水牯牛之意。按照"子父连名制",现今苗族的李姓,其苗姓为"孟恩路"。今黔西威宁地区的七大苗姓中,就有李姓。苗族李姓还来自汉苗通婚及子女的老师为其改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