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6 08:46:10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写的是“我”家与“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
这篇小说,通过菲利普一家对待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揭示了在金钱面前真实的人性。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 “我” 约瑟夫,作为小说的叙述者。
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便更好的理解小说。
01 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莫泊桑(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短暂的一生创作了三百余篇小说。
19世纪80年代,法国资本主义正在向帝国主义阶段发展。普法战争后,法国出现了农业危机,工业发展也很缓慢。 一些百姓期望通过去美洲甚至非洲,闯出致富发财路。这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
02 金钱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小说开篇介绍了“我”家的情况。“我”家有五口人,有两个姐姐,生活紧巴巴的。父亲有个工作很忙挣钱却不多。母亲很不满意这种生活,经常对父亲说刻薄话,责备他。家里处处都要精打细算,节俭度日。有人请吃饭,家里也不敢答应,以免回请。“我”家就是这样的情况。
父亲有一个弟弟,也就是“我” 的叔叔于勒,以前他是家里的祸害,他挥霍家里的钱财,耗尽家里的储蓄,把自己的那份遗产败光后,又把父亲的那部分侵蚀不少。因此,他被家人看做无赖和坏人,后来被家人打发到美洲去了。
不久,于勒叔叔写信回家说他赚了钱,还打算补偿父亲的损失。这时,坏于勒变成了好于勒,家人激动万分,他成了全家的唯一指望。
穷在闹市无人访,富在深山有来客。这是小说揭示的人性,也是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
后来于勒叔叔又写信给父亲报平安,让家人不要担心挂念。这信成了家里的福音书,一家人经常念信,还向熟人展示。不过,后来于勒叔叔十年都没再来信。父亲却仍旧期望叔叔的到来,指望他使家里富裕起来。
这封信还帮助二姐嫁了出去。大姐28岁,二姐 26岁,两个姐姐都没嫁出去。一家人都为此发愁。终于,有一个并不富有的公务员向二姐求婚了,那也是在家人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后求婚的。
婚礼后,一家人去泽西岛旅游。在船上,父亲请姐姐们吃牡蛎时,发现老水手很像于勒,船长核实他就是于勒后,父母很慌张,生怕于勒叔叔认出我们,拖累全家。
鲁迅在《呐喊》里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这就是我们成年人面对的真实的世界。相信如果于勒知道亲哥哥因为自己的穷困潦倒而躲避他,因为他的富有而期盼他重回故里,心里不知是何滋味,或许会看清在金钱面前,亲情一文不值,人们会因为自己的贫穷而遭遇亲人的疏远和冷漠。
“我”付了吃牡蛎的钱,还另外给了于勒叔叔十个铜子小费。为了避免遇见于勒叔叔, 一家人回程改了船。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于勒叔叔。
03 依附他人获得改变 VS 靠自己奋斗
父亲只要看见巨轮进港,总要感叹:“要是于勒在这条船上,那该叫人多么惊喜呀!”
当于勒叔叔写信说他赚了钱,还要补偿父亲的损失时,他成了全家的唯一指望。见到于勒致富,母亲也改口说他是好于勒。一家人指望用于勒叔叔的钱富裕起来,甚至规划在乡村购置别墅。
一家人渴盼有钱的于勒归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后来发现他是个穷水手,发财梦化为乌有,进入上流社会的幻想破灭了。由此可见,他们并没有想通过自己的奋斗而改变贫困的生活,而是想着依附于致富的弟弟,坐享其成。
于勒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曾经试图拼搏努力赚钱,也曾经富有过,并且还想着还哥哥钱,足以证明他的改邪归正。
相对那些想着坐享其成,依附他人而活的人,于勒也是值得同情的,至少他曾奋斗过,虽然后来还是落魄潦倒了。船长说于勒曾经在美洲很有钱,但如今落魄了。
无论何时,靠自己才是出路。俞敏洪出生在江苏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曾参加过三次高考,落榜两次仍旧不灰心,终于在第三次考取了北京大学。毕业后,他留校当了老师。后来,不甘平庸的他从北大辞职了。他志在教育,起先在教育行业打工,1993年创办了新东方学校,如今新东的学生遍布全国。他在教育行业为自己闯出了一片天空。
可见,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获得改变才能获得独立人格,真正成功。
04 结语
我们从这篇小说中不仅仅看到了一个故事,更看到了真实的现实世界。《我的叔叔于勒》中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揭露,即使在当今时代,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这种社会现实和人性的一面不分国界和时空。
唯独认清生活的真相,自强不息,不依附于任何人,才能成为人生赢家。人生不易,愿我们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旧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