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恩百科
首页 > 生活常识 >

古代时辰怎么排列(古代的时辰的划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2 10:16:39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相关推荐

空气压缩机压缩空气含水量过高,怎么办? 2025-01-10
怎样在电脑上连接打印机? 2025-01-10
显卡风扇不转电脑黑屏是怎么回事? 2025-01-10
电视机图像出不来什么原因 2025-01-10
什么是利率期货它有什么特点 2025-01-10
网上借贷有什么风险吗(网络贷款风险与防范) 2025-01-10
空气压缩机气阀故障的快速诊断方法,你值得拥有 2025-01-10
暖风不热?先查这几个位置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