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0 07:00:31
宋祖英演唱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的经典歌曲家喻户晓,人人传唱。那么,五十六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节日美食也是丰富多彩,令人向往。特别是每当出差,旅游,每到一地,每走一村都会遇到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节庆活动,让我们在学习考察、旅游休闲时,融入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品尝那里的乡土美食,甚至收获一份美丽的爱情,真是美哉美哉!下面按两部分分别发表,这是之一部分,以飨读者。
中华少数民族节日一览表 | ||||
序号 | 族名 | 节日名称 | 节日时间 | 节日概要 |
1 |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河北等省、自治区。 | 那达慕大会 | 七月至八月之间(始于公元1225年) |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庆丰收的节日,蒙古语是“游戏”“娱乐”之意,男人三项竞技运动是:骑马、摔跤、射箭。 |
马奶节 | 八月底选一天 | “马奶节”是健康、幸福、吉祥的盛大节日,杀羊宰牛,炸果子,煮手抓肉,主要食用奶干,奶酪,奶豆腐等,体育活动是:赛马、摔跤、投掷,拔河,唱歌跳舞等。 | ||
祭敖包 | 五月至七月间 |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等,意为“堆子”,建在地势较高的山丘之上,用柳条、哈达、彩旗将敖包装饰一新,大家围绕敖包沿顺时针方向转三圈,边转边向敖包滴洒鲜奶和酒,在正方叩拜。 | ||
2 | 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 颁金节 | 十二月三日 | 满语即“颁金扎兰 ”。“颁金”意为“诞生”,“扎兰”意为“喜庆之日”。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满族艺术家写诗、作画、唱歌、跳舞,尽情展示。 |
3 | 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新疆、黑龙江、吉林等地 | “西迁节”,又称“迁徙节” | 农历四月十八日 | 锡伯族叫“杜因拜扎坤节”,18世纪初清政府将锡伯族人从齐齐哈尔移居到盛京(沈阳),1764年又迁到新疆。节庆活动内容:野炊、射箭、唱歌、跳舞等。 |
4 |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内蒙、黑龙江等地 | 抹黑节 | 农历正月十六日 | 为纪念“五谷之神”而设立(一般用锅底灰相互抹成黑脸,但父子,翁媳之间不能抹),“米阔鲁”鄂温克语是庆丰收之意。 |
米阔鲁节 | 五月二十二日左右 | |||
5 |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黑龙江等地 | 古伦木沓节 | 阳历6月18日 | 鄂伦春族语的“古伦木沓节”,意为祭祀火神“托欧布如坎”,该节也俗称“篝火节”,抹黑节源于抹黑脸驱赶鬼而避邪,保证新的一年平安、吉祥、幸福。 |
抹黑节 | 农历正月十六日 | |||
6 | 达斡尔族,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黑龙江等地。 | 黑灰节 | 农历正月十六日 | “霍·乌都如”是“黑灰节”之意,是达翰尔族青年象征着快乐、吉祥、健康并预祝当年庄稼丰收。为氏族年长老人送酒肉等,祝老人安康。 |
7 | 朝鲜族 | 敬老节 |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 黑龙江宁安朝鲜族,吉林延边朝鲜族等地兴过此节。 |
回甲节 | 农历八月十五日 | 此两节是朝鲜族人专为60岁老人和结婚60周年的夫妇举办,儿女亲友邻里向老人祝福。该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东北三省,集居在图民江、鸭绿江、牡丹江、辽河、浑河等流域。 | ||
中华少数民族节日一览表 | ||||
8 | 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 | “开斋节”,亦称“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是伊斯兰教并称的三大节日。“古尔邦节”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艾祖哈”,“尔德”是节日之意,“古尔邦节”与“艾祖哈”都含有“宰牲、献牲”之意。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译为“库尔班节”,回族又叫“忠孝节”、“尔德节(圣纪节)”。过此节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宁夏、云南等地。 | “古尔邦节”节期是:伊教历十二月十日,节期三至十五天。“开斋节”节期是:穆斯林教历“莱麦丹月(九月)为戒斋月 | 我国宁夏南部山区回族称为“大尔德”,云南等地回族称为“小尔德”。“圣纪节”阿拉伯语称为“麦斯吉德”,原意是磕头、礼拜之意,也意为“敬拜真主的宅地”。清真寺是活动的主要场所,西北地区侧重纪念誓世一周年的先人,诵经念“尔麦里”,以示怀念。 |
9 | 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塔吉克等少数民族 | 诺鲁孜节 | 三月二十日起(共三天) | “诺鲁孜”原为波斯语,意为“初春日”。与汉族春节相似,维吾尔族是迎接春天的欢庆节日,哈萨克语称“纳吾鲁孜节”是辞旧迎新之意;柯尔克孜族是白羊星升起的时候定为一年的开始;塔吉克族又称“肖公巴哈尔节”,是“新日”、“新年”或“迎春”之意;乌孜别克族以“苏麦莱克”形式庆祝节日。过此节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天山南北等地。 |
10 | 土、回、藏、东乡,保安、撤拉等少数民族 | 花儿会 | 农历六月初一始,历时六天 | “花儿”亦称为“少年”,“是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的一种民间曲调,时而高亢豪放,时而悠扬婉转。发源地:青海东部河湟地区,甘肃洮岷地区,宁夏县河州地区。“花儿会”最负盛名的是:甘肃省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青海大通县老爷山,民和县古鄯七里寺、乐都县瞿昙寺、互助县丹麻镇的“花儿会”也比较有名。祁连山地区的古浪、天祝、永登等县,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举行大型的“花儿会”。 |
11 | 塔吉克族 | 引水节 | 阳历3月22日至4月22日,春播节在春播头一天举行。 | “引水节”与“播种节”是塔吉克族的传统农事节日,当地语称“孜瓦尔”和“哈莫孜瓦斯特”。节日习俗是:有西双版纳地区相似的泼水习俗,越尊贵的客人泼水越多。该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南疆的泽普、莎车、阿克陶、叶城和皮山等地。 |
播种节 | ||||
12 | 塔塔尔族 | 撤班节 | 每年春播和夏收之间的某一天 | 塔塔尔语“撤班”的原意是犁地的工具,后引申为“庆祝春耕”。该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乌鲁木齐、昌吉、伊犁、阿勒泰、塔城等地。 |
13 | 柯尔克孜族 | 马奶节 | 柯族阴历三月初一始,节期一般为3天。 | 柯族把“马奶节”称为“克木孜穆伦多克”。由长者抓住马鬃进行祈祷,希望安拉保佑风调雨顺,草原人丁兴旺。习俗是:叼羊、摔跤、赛马、跑马取物、马上打靶、拔河、荡秋千等。还有唱歌、跳舞、说唱、讲故事等。该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 |
14 | 裕固族 | 剪马鬃节 | 农历四月中旬择日 | 祁连山裕固族的“剪马鬃”与东北鄂克温族的“来阔鲁节”相似,是庆丰收劳动节。该族主要分布在甘肃肃南裕固自治县等地。 |
15 | 塔吉克族 | 皮里克节 | 伊斯兰巴历罗提月(八月) | 塔族“皮克里节”是最隆重的宗教灯节,也叫巴罗提节。即月的十四、十五两天举行。该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南疆的泽普、莎东、阿克陶、叶城和皮山等地。 |
16 | 藏族 | 燃灯节,也称五供节 | 藏历十月二十五日(农历八月十五日) | 该节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祖师的圆寂成佛日而举行,他的诞生地青海塔尔寺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酥油花灯节。该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五省(区)等地。 |
17 | 蒙古族、达斡尔族 | 千灯节,又称佛灯节 | 农历正月十五日 | 该节蒙语称“明干卓拉”与藏族节日内容不同,在村口垒六尺高的敖包,傍晚各自佛灯插满了敖包。而达斡尔族制作各式各样灯盏,去庙里点燃灯火,点得越多越吉利。 |
18 | 朝鲜族 | 燃灯节 | 农历四月初八日 | 该节与佛祖诞生日相同,去寺庙烧香拜佛。 |
19 | 土族(青海民和三川地区) | 纳顿节,又称“庄稼人会”、“七月会”等 | 农历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五日(历时两个多月) | 该节土语译,和蒙古族“那达慕”含义一样,意为“娱乐”,“纳顿节”起源于元代中期,完善于明代早期。该族主要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青海的民和、大通两县及甘肃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散居在青海的乐都、门源、都兰、乌兰、贵德、共和、西宁和甘肃的卓尼、永登、甘南等地。 |
中华少数民族节日一览表 | ||||
20 | 藏族 | 望果节 | 谷物成熟之前,江孜,日喀则等地阳历7月中旬,拉萨为阳历8月初开始过此节,节期为3-5天。 | 该节藏语译为“望”为田地,“果”为转圈,汉语译为“祈盼秋天果实累累,守望丰收”。日喀则市江孜县、拉萨市兴过此节。 |
21 | 门巴族 | 雀可节 | 藏历七、八月择日,节期3-5天 | 该节是西藏错那县门巴族的农祀节,其意为预祝农业丰收。 |
22 | 珞巴族 | 旭独龙节、昂德林节 | 珞巴历二月间择日是“旭独龙节”,每年收割前择日是“昂德林节” | 该族居住在西藏东南部的珞瑜地区,是庆祝一年平安与来年丰收的节日,又称“洞夏谷乳木”,昂德林节意为丰收,临近节日,男人上山打猎,女人割少许谷物,做好后尝鲜。 |
23 | 藏族 | 雪顿节 | 藏历六月底七月初 | 该节藏语译为“雪”是酸奶之意,“顿”是宴之意。节日既有藏戏演出,又有晒佛仪式,又称为“藏戏节”、“展佛节”。是藏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藏族同胞都过此节。 |
24 | 藏族、土族 | 热贡六月会 | 农历六月十五至甘八日 | 该节流传于青海黄南藏州同仁县,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节目展示热贡艺术与藏、土两族独特风情。 |
25 | 羌族 | 瓦尔俄足节 | 农历五月初五 | 该族自称尔玛人,大多居住在岷山南侧,依山而居,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地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北部曲谷乡等地。汉语俗称“歌仙节”或“领歌节”,是女性为主的节日,又称为“妇女节”。 |
26 | 白马藏族 | 女儿节,也叫采花节 | 农历五月初五 | 该节与流传在当地的莲花姑娘采花治病救人的传说有关,节日有“抢水”、“采花”和“祝福”三部分,其中“采花”与“祝福”与民族歌舞相结合。甘肃文县博峪地区的白马藏族都兴过此节。 |
27 | 苗族 | “祭鼓节”,又称“鼓藏节”,起源于苗族祖先姜央与蝴蝶妈妈的传说,包括选树、拉鼓、斗牛、宰牛祭祖、牛皮制鼓、祭鼓等,逐渐演变成各苗族地区一个独立的节日。 | 每年农历六月第一个卯日,节期3天。 | 为贵州镇远县苗族“踩鼓节”,节日活动内容有赛马、山歌、吹木叶、走亲访友、青年社交等,最具特色的是跳踩鼓舞。 |
农历每年二月首亥日,节期2-3天。 | 为贵州清江地区“翻鼓节”,节日习俗是:(1)“鼓头”在自家田里抓鱼,祭祖用;(2)节日当天,各家蒸糯米饭、杀公鸡、煮鱼炒肉等,准备祭品,然后烧香纸,酹酒掐祭祖;(3)跳木鼓舞;(4)后两天是斗牛、赛马等。 | |||
节期每13年举办一次。 | 为广西融水苗寨的拉鼓节 | |||
节期每13年举办一次,在农历十月择期举行。 | 为广西三江县(拉鼓节),农历十月择日 | |||
每7年举办一次,节期为3-7天。 | 为贵州剑河县温泉乡的“鼓藏节” | |||
一年为小牲,13年为大牲,一般在初春和秋后农闲时举行。 | 为贵州榕江县都柳江苗族的“牯脏节” | |||
28 | 佤族 | 拉木鼓 | 祭司占卜决定节日时间 | 拉木鼓包括选树,砍树、制新鼓、拉木鼓、跳木鼓、祭木鼓等仪式。佤族视木鼓为至高无上的通天神器。 |
29 | 瑶族 | 祝著节 | 每年6月23日 | 广西都安,巴马、大化等地过此节,该节又称“达努节”、“祖娘节”或瑶年,是怀念祖先的传统节日。 |
30 | 壮族 | 铜鼓节 | 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 | 广西东兰县隘洞及长乐一带过此节 |
中华少数民族节日一览表 | ||||
31 | 瑶族 | 铜鼓节 | 农历正月初三至三十日,其中初三、三十为节日高潮。 | 广西山林县一带过此节 |
32 | 水族 | 铜鼓节 | 清明节的第一个卯日 | 贵州黔南地区,水族主要生活在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贵州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独山、都匀县(市),黔东南的榕江、丹塞、雷山、从江、黎平等地为散居区,广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环江、融水等县(市)及云南富源县等都有水族分布。 |
33 | 哈尼族 | 铓鼓节 | 每年正月的龙日举行,节期为两天。 | 云南土坪里、建水县、咪的等地,家家户户出酒,摆长街宴。“阿毛坳姆”是“过年好”之意。 |
34 | 羌族 | 皮鼓节,又称羊皮鼓舞 | 每年二月的还愿、四月的紫山会、十月初一的羌年都有羊皮鼓舞的内容。 | 该节来自古老传说,相传羌族连年旱灾,颗粒无收,是因旱魃妖精来作怪。于是羌民借助神威,把羊皮绷成鼓,挑选壮实的小伙到深山老林,边击鼓边呐喊,把旱魃赶出了山林。以后年年风调雨顺了。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等。还有贵州铜仁地区的江口县和石阡县等。 |
35 | 苗族 | 四月八 | 农历四月初八 | 该节是黔湘苗族纪念民族英雄亚努和反抗外族斗争死难者的纪念日。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四川、广西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
36 | 壮族 | 四月八 | 农历四月初八 | 广西邕江流域的南宁、邕宁、武鸣、宾阳、横县等地纪念民族英雄李亚王的节日。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为主。全国其它省(区)也有散居。 |
拜秧节或插秧节 | 农历四月初八 | 该节是广西北部东兰、凤山一带和红水河流域的壮族为纪念勇敢的秧妹设立。 | ||
37 | 布依族 | 牛五节、拜秧节 | 农历四月初八 | 生活在黔岭山地的布依族为了祭祀牛神、秧神而过这两节。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但主要聚居在贵州的安顺市、贵阳市、六盘水市等。 |
38 | 侗族 | 女人节,又叫乌饭节 | 农历四月初八 | 该节是已出嫁的妇女带上自制的乌米粑粑送给娘家的姐妹;二是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湖南的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县、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广西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地。 |
39 | 侗族、苗族、壮族、汉族等 | 姑娘节 | 农历四月初八 | 相传,在湘黔桂交界的侗族民居,为女性过此节,已出嫁的姑娘回到娘家与姐妹姑嫂过节 |
40 | 瑶族 | 阿妹节 | 农历四月初八 | 湖南江永县瑶族过此节所唱:“插秧忙到四月八,阿妹洗手做糍粑,麻线织出十多锦,鸡蛋上面画彩画。” |
41 | 瑶族 | “红衣节” | 农历四月初八 | 广西龙胜红瑶,因其绣工精巧,而色泽鲜艳的”红衣”而得名。广西北部有些瑶族过牛头王生日。 |
42 | 侗族 | 采桑节 | 农历四月初八 | 该节是由姑娘,小伙采桑对唱相爱的美丽传说而兴起的。在广西小广一带因养蚕盛行,姑娘、小伙在采桑叶中寻觅意中人。 |
43 | 土家族 | 佛诞日驱虫、牛生日过牛王节、逢立夏吃笋汤、逢辛卯吃新节 | 农历四月初八 | 该族把牛生日称作“牛毛大王节”,节期每年四月初七或十七、初八或十八择日,节日来历是“牛王为民诰命的传说,又把祝佛诞日与书写驱毛虫的毛娘帖相结合,还把早熟的豆类、瓜果与祭祀土地神保丰收相结合。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 |
44 | 苗族、侗族、布依族、壮族 | 敬牛节,又叫牛王节、牛魂节等 | 择四月初八的多之,择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的少之 | 相传炎帝的后裔蚩龙是“牛首人身”,而今西南苗族则为蚩龙后裔,四月初八是牛神的生日。壮族地区把“牛魂节”又叫“脱轭节”、“牛王诞节”,给牛吃甜酒和五色糯米饭,给牛洗澡,打扫牛栏等,侗族每年立春举行“闹春牛”,也称“舞春牛”,在六月初六祭牛神,又叫“洗牛节”。 |
中华少数民族节日一览表 | ||||
45 | 仫佬族 | 牛栏神节 | 农历四月初八 | 这天将院子、牛栏打扫干净,杀鸡鸭,备酒肉祭“牛栏神”,让牛吃糯米饭,吃上好饲料。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等地。 |
46 | 仡佬族 | 牛王节 | 农历十月初一 | 宋代朱辅著的《溪蛮丛笑》就有该族把耕牛当做神的记载,这天就是 杀鸡备酒,点香烧纸在牛厩门前敬奉牛王菩萨。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北部的务川和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石阡县,其余散居在安顺、平坝、普定、关岭、清镇、正安、凤岗、松桃、黔西、六枝、织金、大方等20多个县市。越南河江省的同文、黄树肥两县也有居住着仡佬族。 |
47 | 彝族 | 敬牛节,又称拉麻节,颂牛节 | 农历七月初七为敬牛节,每年立冬日为颂牛节 | 在云南鹤庆、剑川一带,彝族在耗牛洞前举行“贺牛神”祭祀活动。云南西北山区彝族传说立冬是天牛下凡效劳人类的日子,歌唱耕牛的功劳和饲养人的勤劳。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其中云南的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及峨山、宁蒗、路南等县较为集中。 |
48 | 黎族 | 牛魂节 | 每年农历七月或十月“牛日” | 海南保亭、乐东、琼中、通什等地黎族敲锣打鼓为牛招魂,跳“总兵舞”庆祝牛群发展 |
49 | 布朗族(克木人) | 水牛节 | 插完秧后择日 | 西双版纳勐腊县克木人敬重水牛,在水井上屋檐下,制作水牛图案,供人敬奉。克木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地,老挝居多,中国将其并入布朗族。 |
50 | 布朗族 | 洗牛脚会 | 五月初五 | 云南施甸县布朗族借洗牛脚的习俗,村中老人和族长手执杨柳、黄泡树枝,桃枝等扎成扫把,打扫各家各户门庭,泼洁净水老人身上,以示平安,吉祥。 |
51 | 纳西族、普米族 | 洗牛脚会 | 农历六月二十至三十日;农历九月十日至三十日之间择日 | 该族每年两次择日举行的“洗牛脚会”,用刷子将牛洗干净,做12个麦饼给牛吃。该族附近的普米族则种完小麦农历九月择日举行,表达劳作耕牛的谢意。纳西族主要分布在滇西北的丽江市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四川的盐源,盐边、木里等县,西藏的芒康县等。 |
52 | 僳僳族 | 敬牛节 | 六月初五 | 云南省兰坪县岩头乡僳僳族是为感牛恩而过,传说牛神看着僳僳族人常年以苦涩野果为生而生同情之心。背着玉帝把五谷撒向人间。 |
53 | 羌族 | 牛王会 | 农历十月初一 | 该族此日百姓提酒拿肉到牛王庙杀鸡还愿。在牛颈上挂玉米馍和小麦馍,全天用馍馍和好麦草喂牛,以示慰劳。 |
54 | 毛南族 | 分龙节 | 每年农历夏至后第一个辰日(龙日) | 该族此节喂牛吃糯米饭和粉蒸肉以示慰劳。该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环江县和贵州平塘县、独山县等地。 |
55 | 德昂族 | 尝新谷节 | 每年新稻收割时择日 | 该族在此节用芭蕉叶或冬麦将新老米煮成饭和菜包成饭团,先喂水牛后供佛。德昂族主要分布在中缅交界地区的云南的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璐西市、瑞丽市、盈江县、陇川县、梁河县,临沧地区的永德县、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等。 |
56 | 壮族 | 牵石牛 | 正月初一 | 广西壮族农家让小孩去河滩上找有小孔的石块,就是“石牛”,用绳牵着回家中“养”在牛栏里。 |
57 | 苗族 | 斗牛节(该节始于三国,传承至今) | 台江九月二十七至二十九,贵定春耕前或秋收后择日。福泉正月初九、十九、二十九日 | 贵州台江县农历九月甘七至甘九在良田、革一、大唐一带举行。贵州贵定、龙里一带选在春耕前或秋收后择日,贵州福泉县在农历正月初九,十九,二十九三天举行,云南苗乡也爱斗牛。 |
58 | 侗族 | 斗牛节,又称打牛架 | 南部二、三月或八、九月“亥”日。北部九月初九 | 贵州侗族南北风俗不同,南部二、三月或八、九月“亥”日举行。北部九月初九起打三天,称“鞍瓦”。“吃新节”“侗年”开展斗牛活动。 |
59 | 彝族 | 斗牛节 | 六月初一 | 该族斗牛方式与苗族相似,每逢火把节、年节期间、斗牛规模很大并举行热闹的歌舞活动。 |
60 | 瑶族 | 斗牛节 | 农历四月初八江永斗牛节;农历十月十六江华倒稿节 | 湖南江永的“斗牛节”只有未出嫁的成年姑娘参加,而江华以庆丰收助兴斗牛,“倒稿节”是瑶语丰收之意。 |
61 | 佤族 | 斗牛大赛 | 4月28日至5月2日 | 该族西盟一来选择生性好斗大牯牛,用好料喂养3-4个月,不耕田、不驼物,专门用于斗牛,二来人仿斗牛比赛。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盟、沧源、孟连三县,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昌宇、勐海等县地有分布。缅甸的佤邦等。 |
62 | 水族 | 斗牛舞 | 开春时停,稻秧拔节抽穗后开始 | 该族斗牛的习俗常在祭祀、节庆、丧葬时表演“斗牛舞”,增添气氛。 |
中华少数民族节日一览表 | ||||
63 | 苗族 | 姊妹节,也称吃姊妹饭节 | 三月十五至十八 | 该节在贵州东部清水江畔的革乐、井洞堂、偏寨、坝场等地最为流行。是纪念苗族祖先金丹与阿娇自由恋爱的节日(节日传说习俗附后)。 |
64 | 侗族 | 萨玛节 | 正月或二月,节期3-5天。 | 该节流传于贵州榕江、黎平、从江及周边侗族地区。“萨玛”汉语译为“大祖母”、“先祖母”、“圣祖母”,是至高无上的女神,又是传说中的古代女英雄,在该族政治、军事、文化地位极高,许多村寨建有萨玛祠、圣母祠,也叫“然萨”。 |
65 | 布依族 | 查白歌节 | 农历六月二十一日 | 是该族每年男女对歌择偶的节日,此节源于传说中的白妹与查郎夫妻恩爱的故事。(节日传说与习俗附后) |
66 | 水族 | 端节,又称瓜节、借端 | 八月至十月 | 贵州水族过该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以祭祖、庆丰收、招待亲友和赛马为端节活动内容。还有的水族地区不过“端节”,而过“邯节”,水语叫“借卯”。每年水历十月(农历六月)选一卯日举行。 |
67 | 仡佬族 | 毛龙节 | 年三十至正月十六 | 该节起源于夜郎竹王的传说,以祭龙王,竹神,舞龙为主要内容,流传石阡等地 |
68 | 彝、白、哈尼、布朗、纳西、普米、僳僳、拉祜、基诺、仫佬、仡佬、景颇族等 | 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保苗会,狂欢节等 | 六月初六、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五、节期延续3天、7天、15天不等 | 该节各族民间传说各异,彝族英雄阿提拉巴同天上凶神斯热阿比作战九天九夜,为民除害的故事;白族传说先祖跋达不辞辛苦,求取播撒五谷及树种造福世人,却因山高林密回不了家,大家手举火把为他引路:拉祜族讲的是一位大善人在一只没有羊角的山羊头上安了一对蜂蜡做的羊角吓跑恶人的故事;僳僳族则是一位出嫁的姑娘被当地土司抢去,不屈自杀,村民义愤而起举火把起义的故事等。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列举在栏目中的少数民族都兴过“火把节”。节日时间除景颇族选在瓜果飘香的季节择日外,绝大多数选择在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 |
69 | 德昂族 | 吃新节,又叫尝新谷 | 六月择日 | 版纳德昂族是最早过此节的民族,新米与老米煮成饭和菜包成饭团尝新,但其习俗是:先喂水牛,然后供佛,再让长者品尝,最后全家人尝新开镰收割。 |
70 | 布朗族 | 尝新节 | 七月择日(多选蛇日) | 版纳布朗族各家各户下地,人们面朝东方,掐一束黄熟的谷穗子,送到佛寺及家神处供祭后先尝新再收割。 |
71 | 佤族 | 新米节 | 八月中旬 | 沧源地区佤族每年当新谷成熟时,到河里捉螃蟹,用红、黑、白三色绳子将螃蟹壳挂在谷穗上,催促地里的其他农作物更快地成熟,选定收割日,就是“新米节”的日子。 |
72 | 哈尼族 | 尝新节又叫吃新谷节 | 农历7月第一个龙日 | 清晨到稻田背一捆稻谷,放到井水边或菜地旁,遇人不讲话,杀阖鸡,摘新鲜瓜豆蔬菜烹饪成菜肴。但竹笋不可少,象征生活节节高。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在红河、江城、墨江、新平、镇沅等县,还有普耳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及版纳的勐海、景洪、勐腊等地。与我国接壤的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等国的北部山区。 |
73 | 拉祜族 | 尝新节,又叫新米节 | 阳历七月底至八月初择日 | 该族将谷穗挂门上迎亲朋,杀鸡、备酒祭祖先、神灵,唱歌跳舞寻找心仪的对象。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澜沧的拉祜自治县、景东、镇沅、景谷、思茅、普耳、元江、墨江、江城等县也有分布,全国各地也有散居。此外,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也有该族居处。 |
74 | 基诺族,阿昌族 | 新米节,尝新节又叫“佳舍甲” | 农历九月至十月为基诺族“新米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阿昌族的“尝新节” | 基诺族家中主人背鸡笼小鸡到田里采野花,插在鸡笼上,并唱“谷魂歌”,俗称“叫魂歌”。回家后,再杀鸡宰猪供奉谷魂,饭前念诵寨神、井神和祖先的名字,祈求全家神灵保护。传说阿昌族女祖先心底善良,传农技报平安。节日这天,拔一个棵籽多的芋头,砍一个双穗包谷,捆在竹竿上,杀鸡煮新米饭祭祖。基诺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族民族乡及四邻的勐旺、勐腊县等地也有散居。阿昌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在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县,邻国缅甸也有阿昌族分布。 |
75 | 景颇族,纳西族,普米族,彝族,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瑶族,土家族,僳僳族 | 尝新节,又称吃新谷节,也称新米节 | 农历六月、七月、八月、九至十月,各族择日 | 景颇族不许杀牲畜,只吃鱼虾。善米族,节前酿白酒和苏里玛酒,做荞麦粑粑,节日当天杀鸡宰羊,煮猪膘肉,煮新米饭,本栏目各族尝新节共同特点:(1)尝新米,喝酒吃肉;(2)宴请亲朋;(3)祭祀祖宗;(4)唱歌跳舞;(5)出嫁姑娘带新米回娘家过节等。 |
附述:
A.全国10大藏族自治州是指:四川甘孜、四川阿坝、云南迪庆、甘肃甘南、青海玉树、青海海南、青海黄南、青海海北、青海果洛、青海海西(全称是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B.苗族“姊妹节”,主要流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据当地《姊妹节歌》记载,有两个姨妈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叫阿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长大后彼此产生爱情。但是,阿姣的父母要让她嫁回舅家(旧时苗家习俗称“还娘头”)。为了爱情,金丹和阿姣天天偷偷约会。因怕父母和寨老发现,他们相约在野外谈情说爱。每次阿姣都用她装针线的竹篮藏着饭带去给金丹吃。经过一番磨难和顽强不屈的抗争,他们俩终于结成了夫妻。消息传开后,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相沿成节,称为“姊妹节”,沿袭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C.布依族的“查白歌节”,主要流行贵州黔西南一带。相传美丽聪明的布依族姑娘百妹和憨厚勇敢的查郎是一对恩爱夫妻,不料白岩寨头山官害死查郎,抢来百妹。坚强的百妹宁死不从,在六月廿一日晚,一把火烧了山官的房屋和作恶多端的山官,之后,自己也纵身火海,以身殉情。最后查郎与百妹的灵魂变成了两只白仙鹤,凌空比翼,双双飞上九天,成了紫云歌仙。布依族人为纪念这对不畏强暴、为民除害的忠贞夫妇,把寨名改为“查白寨”,并把百妹殉情之日,农历六月廿一日确定为每年的“查白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