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恩百科
首页 > 民俗文化 > 传统礼仪 >

中国民俗礼仪的起源,“不学礼,无以立”

99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7 15:33:14    

中国民俗礼仪的起源

一、什么是礼仪

《左传》中记载:“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民之所以生也。”这里的“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古人以礼分夷夏(野蛮与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内外。

礼是秩序,是典章制度,是日常生活的准则。是人类社会为了维系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所遵循的一种明确的或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具体包括符合规范的交往方式、行为方式、社会活动、典礼程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器物、标志、服饰、象征等。

二、民俗礼仪的起源

礼仪的起源主要有天神生礼说、天经地义说、礼生于理说、礼从民俗说、源于饮食男女说、源于祭祀说、源于人的欲望与环境矛盾说。

礼仪起源与祭祀有关

《礼记》中《礼运》篇对礼仪的起源如此描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描写的是远古原始社会的人们,把黍米和劈开的猪肉块放在石上烤而食,在地上凿坑作为酒樽,用手掬捧而饮,用茅草捆扎成鼓槌敲击土鼓,以此来祭祀鬼神。这就是最初的礼。

《说文解字》释“礼”为: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仪最初只是人们祭祀鬼神的仪式行为,后来才逐渐扩展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各种仪式行为中。

远古人们除了对大自然的崇拜外,还有动植物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灵物崇拜等。

祭祀活动大都是为了得到崇拜对象的庇佑,以求消灾去厄。

礼俗与图腾崇拜的联系

图腾信仰认为人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这种图腾是该氏族的祖先和保护神,由此产生了许多相关的礼仪。

如鄂伦春等民族,有崇拜熊的礼俗。

原始礼俗与图腾崇拜的联系还表现在禁忌方面。例如人们从会使用火开始,对火有了特殊的感情。赫哲族就不许骂火,不许跨火,不许蹲在火堆上等。

三、民俗礼仪的形成与发展

1、礼俗的形成

中国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期,到尧舜时期,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就是“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

《二十四孝图说》中第一篇《大舜耕种》,讲虞舜耕种,任劳任怨,供养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之弟的故事。

2、礼仪的发展

夏商周时期

形成了“兴正礼乐,度制于政,而民和睦,颂声兴”的礼俗规范。周公在朝廷设置礼宫,专门掌管天下礼仪。

汉代

进入发展时期,汉初,因刚结束战乱,叔孙通奉汉高祖之命制定礼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诗》《书》《礼》《易》《春秋》合成为五经,奠定了经学的正统地位。

魏晋南北朝

社会长期处于动乱之中,一方面知识分子阶层里盛行玄学,另一方面佛、道二教突起。有些人鉴于当时浮华骄奢的世风,退而致力于对家中子孙后代的教育,留下了很多教训类的文字,比如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代

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礼仪达到了古代的鼎盛时期。

唐初,仍沿用隋礼,后唐太宗命房玄龄等组织礼官、学士在隋礼的基础上增补,称《五礼》(《贞观礼》)。唐高宗时,长孙无忌等人作进一步增补,形成《显庆礼》。唐玄宗时,进行大规模整理,完成了《开元礼》。《开元礼》成为封建礼制的最高典范。

隋唐以前,礼法不分,礼涵盖一切。到了唐代,加强法制建设,使得礼仪与法律分离。

宋代

礼仪开始与朝廷典章制度分离,走向民间。朝廷礼制基本沿袭前代。儒家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民间,致力于民间礼俗的规范化。

北宋司马光根据当时礼仪的实际情形,撰写了《书仪》。南宋朱熹在《书仪》的基础上撰写了《家礼》。此类礼书主要侧重于冠、婚、丧、祭四礼和一些民间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

元代

礼仪走向低潮。元朝统治者轻视汉儒,民族矛盾长期处于不可调和的状态。

明代

特别注重礼制,认为“贵贱无等,僭礼败度”是元朝灭亡的一大原因,对各级官吏和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实行严格的规定,不许他们有僭越等级的任何举动。

朱元璋多忌讳,大兴文字狱。明代帝王大多利用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实行高压政策。

从嘉靖年间到明亡,出现了一股越礼逾制的浪潮。因为社会的发展,财富积累,普通百姓手里有钱却不能肆意享受,加上朝廷腐败,法制松弛。

清代

满汉文化冲突激烈。清王朝为了加强权威,强化等级制度,把朝廷礼仪推向了极端。开始实行三跪九叩首。清代大臣上奏折,要自称奴才。

明末,西方天主教会来到中国传教。两种文化的差异,引起中西礼仪的激烈冲突。中国礼仪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

四、礼学经典

1、礼学典籍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

《周礼》

是儒家经典,由西周时期周公旦所著,融合了道、法、阴阳等家的思想。是一部以人法天为中心思想的理想国纲领。内容丰富,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封国、巡狩、丧葬等国家大事,也有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具体规制,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

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注。

《仪礼》

古代记载典礼仪节的书,简称《礼》。文字艰涩,内容枯燥,成书较早的一部。西汉末,郑玄用刘向按尊卑吉凶次序编排之本作注,并记明今古文之异同。

《礼记》

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说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有先后。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数、礼仪,解释礼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内容广博,门类繁多。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

郑玄将其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

《大戴礼记》

西汉末年礼学家戴德所写。多数篇章记述从战国到汉代儒家学派的言论,是言中国早期儒学的基本资料。

《弟子规》

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一,依据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作者是清朝的李毓秀,后经贾存仁修订改编为《弟子规》,内容取自《论语.学而篇》的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朱子家训》

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家教名著。里面有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内容,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等,也有封建糟粕,如对女性的偏见、迷信报应等。

作者朱用纯,其父是明末学者。清入明亡,开始教授学生并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

2、礼学人物

孔子,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郑玄,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遍注儒家经典。

贾公彦,唐朝儒家学者、经学家、《三礼》学专家,曾参与于孔颖达编《五经正义》中的《礼经正义》。

孔颖达,继承汉学风格,解决儒学内部不同流派和不同风格之争,巩固儒学地位。编订的《五经正义》在唐朝是为经学的标准解释。

朱熹,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宋代理学集大成者。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

张尔岐,明朝经学家,除将传、注分清外,还删减了书中繁琐附会的文字,并重新进行断句,编成《仪礼郑注句读》一书。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语言学家,致力于学术研究,考订古音,分古韵为十部,著有《日知录》等书,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

凌廷堪,精通礼学,著有《礼经释例》等书。

秦蕙田,精三礼之学,撰《五礼通考》。

黄以周,光绪年间在南菁学院讲习,不少学者出其门下。搜集汉代至清代典章制度,撰《礼书通故》。


相关推荐

平光镜的作用是什么(居家文化这样处理镜子) 2024-09-19
信息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大学专业分析之信息工程) 2024-09-19
路由器登录界面怎么进入(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2024-09-19
现任国家公安部部长(公安部领导最新名单) 2024-09-19
手上的斗和簸箕的含义准吗(手上簸箕和斗的数量能决定人的运!) 2024-09-19
申请退款了卖家不处理怎么办(淘宝卖家拒绝退款买家如果不处理会怎么样?) 2024-09-19
jersey是哪个国家(生活在新泽西州,是什么体验?) 2024-09-19
辣椒怎么腌制好吃 202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