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恩百科
首页 > 民俗文化 > 传统礼仪 >

拜年习俗 ,中国的拜年习俗与文化源远流长

5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23 18:04:32    

在万家灯火的除夕夜晚,在“家人围坐,灯火可亲”的暖色调中,在其乐融融、其情洽洽的喜庆氛围中,时间的脚步在载歌载舞的春晚中,在美酒与笑谈的交错中,在年夜饭的饕餮盛宴中,在祝福与祝愿的声声话语中,我们都会迎来一个隆重的时刻——子夜12点的钟声。

12点的钟声敲响时,激动人心的时刻也就来到了,神州大地顿时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就在12点之前短短的几分钟,人们还在忙着做另外一件事,那就是为农历新年的到来而增添的烟火气息。

当子夜12点的钟声敲响的那一刹那,烟花腾空而起,在夜空中绽放出最为耀眼、最为璀璨的色彩,夜空也被烟花装扮成灿若星空的另一番绮丽的景观。

在璀璨的烟花中,旧的一年过去了,这也预示着新的一年来到了,除夕的烟花也成为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一种辞旧迎新的仪式。

当人们将日历上的除夕这一页翻过后,也就预示着旧的农历一年走完了它的365个步履不停的日日夜夜,更加预示着新的农历年开启了另一个长途跋涉的365天。

除夕夜,阖家团圆,吃年夜饭,守岁。到了大年初一,所有的人都会参与到春节盛大的年俗活动中来,一系列的仪式性活动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既神圣又美好的心愿:辞旧迎新、敬天法祖、和亲睦族、祈福纳吉等。

在年俗活动中,拜年是具有代表性的、仪式感很强的一项活动,春节拜年是华夏大地最有特色的一种风俗传统。

古代新春佳节期间,人们见面时总是先拱手作揖,互相恭喜,互道祝福,称为“拜年”,亲友之间还要互相拜访,欢聚一番。“拜年”的传统延续至今,只不过拱手作揖已经被握手和拥抱代替。

拜年习俗的由来已久,传说与远古时代的一种头长独角的怪兽有关,人们叫它“年”。每逢除夕晚上,它便窜出山林,为害人间。为此,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

直到初一早晨,“年”完成了在人间的饕餮盛宴后便扬长而去,人们才敢开门相见,彼此拱手作揖,互相庆贺从“年”的口中“虎口脱身”,这就是传说中“拜年”的始末来由。于是,拜年之风像投进水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一样,逐渐扩散开来,并代代相传,绵延至今,绵绵相传。

拜年的文化内涵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行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到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在先秦时期的周代,每逢新年岁首,诸侯都要向周天子“朝正”,即百官朝见天子、朝贺新年,天子举行“大朝会”接见诸侯、百官,这是始于西周的一种礼仪规格最高的朝仪。《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

周代的拜年礼仪,本质上是一种由天子规定的具有约束性质的社会宗法秩序,这种拜年礼仪规范了社会关系、巩固了社会秩序。从某种层面来看,它满足了人们构建良好生活秩序的夙愿。

真正意义上的拜年之风,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新年的第一天,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南北朝时期,民间拜年文化已经逐渐成熟,拜年礼仪已经逐渐成体系,其继承了儒家“礼治”思想。亲族间的拜年活动早在南朝时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这里说的是本家拜年。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梁城中的拜年场景:“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元代欧阳玄《渔家傲》一词生动地再现了拜年场景:“绣毂雕鞍来往闹,闲驰骤,拜年直过烧灯后。

宋朝,士大夫阶层还兴起了用名帖互相投贺新年,表达新年祝福所用的“名刺”也就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 从器物层面上来看,春节拜年更多的是人际交往、谋求认同的精神纽带。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此时“穿新衣”已经正式进入春节拜年文化的仪式感之中。

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记载:“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

明代陈士元的《俚言解》:“自元日以后,亲友往来交错道路,谓之拜年。然乡村各拜其亲友或携盒酒,多出实心。”在明朝,人们以投谒的方式拜年,其中投谒的贺年卡上首次出现“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等拜年用语,拜年用语开始进入春节拜年文化的礼仪范畴之中。

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则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大约从清朝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代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写道:“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社交性拜年活动在唐代薛逢的《元日田家》中已有记载:“相逢但祝新正寿,对景那愁暮景催。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年节,开封府放关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朝陈士元的《俚言解》:“而城市士人,多望门投刺或不过其门,令人投名帖,不知此风起于何年。余少时尚无此风也。”其实不难看出,此时的拜年活动是一种真诚而简单的社交活动。

如前文所讲,使用拜年帖贺年的风俗在宋代已十分盛行,这一风俗一直延续到清代,经久不衰。这是由于城市中商贾之间交际面广,不能一一登门道贺,所以以名刺、名帖代之。今天我们在春节赠送亲朋好友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名帖的遗风。

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拜年活动,是在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的话语向对方祝贺新年,晚辈还要给长辈叩头致礼。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热情款待来客,并给晚辈赠送红包,以示喜庆,聊表心意。一句话,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拜年的先后次序,根据彼此关系亲疏而定。通常大年初一是专门给父母或夫家尊长拜年的,初二则向岳父母家的人拜年,初三后才陆续给平辈或亲朋拜年。拜年要携带贺年礼品,这是礼节,也是礼尚往来的优秀传统文化。

古代拜年讲究礼尚往来,对于拜年礼品只收下一部分,其他的要谦辞婉拒,并须回赠礼品。同时,为了随时接待访客,还要准备一个放有各种贺年糖果的“全盒”,“全盒”内不同形状的小格中装有果仁、蜜饯、瓜子、麻糖等。

此外,各地还有一些特殊的拜年风俗。如广东有些地方年初三不宜拜年,称为“赤口”,谓有种说法是初三拜年容易招致口舌争端;江苏部分地区拜年要留饭,主客互相恭贺后,便邀请客人在家中用餐,餐后稍坐片刻才告辞而去。

再如,贵州拜年只限于至亲或知交。新春期间,家家紧闭大门,如有访客一定要弄清楚他或她的身份,如非近亲,则会婉言相拒,来访者大概率会吃一个闭门羹。而安徽有些地方也不轻易纳客,但他们只是循例婉拒,到头来还是高高兴兴地迎接客人。为免除亲友众多以及来往奔波劳累,人们又发明了“团拜”,让大家聚首一堂,一次性地彼此拜年。

古人在春节期间,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则称之为“团拜”。

古代士大夫文人由于交友广泛,需要去拜访的人很多,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时又耗力,也很难一一登门遍访,因此除关系密切的长辈或年长者须亲自前往拜年外,其余则采用名帖投贺的方式拜年。

名帖投贺,其实就是主人会派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这种拜年卡片也称为“飞帖”“名刺”等。有的家中无人,则会在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表明这是为了承放飞帖之用。

宋代文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就记载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明代杰出画家、明代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

清代史籍《燕台月令》中在记载北京过春节时有“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的春节拜年场景与习俗。由此可见,当时投送拜年名片成为流行元素与时尚。为了记住客人的名字以便礼尚往来,来客较多的人家还会增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拜年名片。

如今春节拜年时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移风易俗,但叩首、跪拜的拜年形式已不再流行,仅在小孩向长辈拜年时还偶尔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的发达让现在的人们除了沿袭以往传统的拜年方式,又兴起了短信拜年、微信拜年、鲜花快递拜年、视频拜年、微信红包拜年等形式。

拜年的形式

在古代春节的拜年活动中,根据亲疏远近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大体可分三类:拜长辈、走亲戚、礼节性拜年。

给长辈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初一或初二要到岳父母家,并要携带一份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拜年。

礼节性拜年一般指给同事、朋友拜年,进屋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扶起客人,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当然,出于礼尚往来,主人在合适的时间,也会回拜对方。

除这三种情形外,还有给过去一年帮助过自己的人拜年的情形,以示感谢之意。古时倘或街坊邻里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当然不同的人也会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拜年活动,此处不再赘述。

在古代中国,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有拜年禁忌,女性不参与拜年事宜,谓之“忌门”,而拜年活动仅限于男性,女性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所以拜年的时限可以一直延长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左右。当然现在已经摒弃了女性不参与拜年的习俗,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新的拜年形式,如贺卡拜年、电话拜年和网络拜年、短信拜年等。

现代通过拜年表达相互间的祝贺与祝福,既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又联络了感情,仍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大量新媒体的影响下,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微信了。微信作为一个强大的社交软件,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交往方式。当指尖在手机屏幕上敲打下一行行拜年的祝福文字时,当手机两端的人打开微信视频,互相送上祝福时,彼此的联系和交往也日益频繁。毋庸置疑,微信已成为连接彼此情感和友谊的纽带。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微信红包的出现,将传统意义上的红包文化与现代文化和新技术结合在一起,凭借其方便快捷的特性,迅速走红。

拜年很有讲究,选择合适的时间是很重要的。过年期间,由于除夕守夜、节日欢聚、春节放假等原因,从生理方面来说,人们的起床时间要比平时按部就班的朝九晚五的起床时间要迟一些,这是。若过早去给亲朋好友、邻里宗族拜年,往往会让主人家忙于应付,甚至无所适从。

还有部分拜年的人出于自身时间安排,会在晚上这一时间段去拜年,如果在主人家停留时间长的话,也难免影响主人休息。拜年时若进门问声“新年好”,放下礼品转身就走,会给人留下走过场的、走马观花式的、为了拜年而拜年的感觉。逗留时间以半小时左右是恰当的做法,这样既不失礼貌,这样就不会影响到主人为接待下一波拜年的客人的准备工作了。

给长辈、老师、师傅拜年时,应适当带点礼物,礼物既不宜太昂贵豪华,又应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鲜花,送上一张精美的贺卡,近年已成为都市现代人浪漫温馨的拜年方式。

给年迈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应该有益于对方强身健康,以免造成浪费甚至引起误解。此外还应注意节俭,比如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精美的小礼物送给同学、同事、情侣等,既可表达真挚的情谊,又可显现自己的才华。拜年时还应该说一些好听的话语,正所谓“过年言好事,出口称吉祥”。

拜年礼物还应讲究卫生,比如,别人送给自己的糕点,一般不宜转送他人,否则食品在转手过程中难免会超出保鲜期。

小结

中国的拜年文化是每年特定的时间段内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结晶和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道德、伦理、制度、习俗的拜年文化也是中国礼仪文化的体现。

从拜年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民间各地具体的春节习俗各不相同,但是“拜年”这一共同的习俗在春节流传的过程中,被各朝代、各民族的人民以不同的礼仪形式保留了下来。

中国古代拜年习俗经过演绎与变革已经基本与我们现在的礼仪相一致,中国优秀的拜年文化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得以传承与发展, 并获得国人的广泛支持,它体现的是根植于国人心中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统文化的延续。

相关推荐

酱肉怎么煮好吃? 这样的酱猪肉没人能抗拒 2024-11-22
银鱼怎么做好吃又营养?教你正确做法,喜欢的别错过! 2024-11-22
水果百科:酸甜沙果 2024-11-22
我国癌症高发,与鸡肉有关吗?本文揭晓答案,不妨转给家人 2024-11-22
电风扇调速器接线图详解(电机5条线令处有两黑色线来七线的怎样电风扇接线图?) 2024-11-22
钵盂佛音钵是干嘛的(涨姿势 | 最全的藏式 - 藏传佛教符号解密) 2024-11-22
物业不管事向哪里投诉常州(对物业不满意怎么投诉) 2024-11-22
夜色妖娆东奔西顾小说简介(3本高质量高干文夜色妖娆)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