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4 18:32:29
一、姓名
(一)姓和氏
1.姓和氏的关系:姓是氏族(血缘)的标记,氏是家族(地望)的标记。《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其所分。”
2.姓和氏的作用:姓用来“别婚姻”,氏用以“明贵贱”。所以周代贵族女子称姓(因为上古同姓不婚),男子称氏(与宗法制度有关)。
3. 氏的来源:①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②卿大夫及其后裔以受封的邑名为氏;③或以所居的地名为氏;④或以官名为氏;⑤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⑥以技为氏。
【说明】
① 战国以后,姓和氏逐渐合流,至汉代完全混同。先秦时,只贵族有姓氏,平民没有姓氏;后来,自天子以至平民都能有姓了。
② 后世有非汉族的复姓,如:长孙、万俟、宇文、慕容、贺兰、独孤、拓拔、尉迟、呼延、秃发、乞伏、仆固、歌舒,等。
(二)名和字
1. 名和字的关系:古人有名有字。出生时取名,成年后(男子二十岁加冠,女子十五岁加笄)取字。原先名和字意义上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
2. 周代贵族的称呼
贵族男子的称呼:排行+字+父(甫) 或用省略形式,或在字前加“子”
贵族女子的称呼:排行+姓+字+母(女) 或用省略形式
3.古代名字的用法: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
【说明】
① 字以两个字为多。古人除名和字外,还有别号;
② 除称字和号外,为表示尊重,还有称官爵和地望的。
(三)谥号、庙号、尊号和年号
1.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2.皇帝在谥号前还有庙号;从唐代起,皇帝生前还有尊号。
3.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使用。
(四)关于避讳
所谓避讳就是不直接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
二、宗法
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
(一)族、昭、穆
1.族——表示亲属关系
(1)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
所谓“诛九族”,是指诛杀从高祖父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2)三族:有三说。A、父子孙三族;B、父母、兄弟、妻子三族;C、指父族、母族、妻族。
2.昭、穆
周代贵族把始祖以下的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地分为“昭”“穆”两辈,以此来区别父子两代,隔代的字辈相同。表现在宗庙、墓冢和祭祀上,始祖居中,昭的位次在左,穆的位次在右。
(二)大宗、小宗
宗法制度的主要原则是嫡长继承制,尤其体现在大宗和小宗的区别上。即嫡长子孙是大宗,其余子孙是小宗。大宗比小宗为尊,嫡长子比其余诸子为尊。嫡长子有权继承始祖,称为宗子。这样,在家族上以兄统弟,在政治上以君统臣,有利于巩固贵族的世袭统治。
三、礼制
古人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古代所谓的礼制是为贵族而设立。
(一)冠礼
1.加冠:周代贵族男子二十岁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冠礼,加冠后表示男子已成人可以娶妻。具体程序:筮日、筮宾→来宾加冠(缁布冠→皮弁→爵弁)→来宾敬酒、见母亲、来宾取“字”→见兄弟姑姊→见国君卿大夫和乡先生→主人向来宾敬酒并赠礼。
2.加笄:贵族女子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后结发加笄,表示成人可以结婚。
(二)婚姻
1.婚姻的含义:男子娶妻谓之“婚”,女方嫁女谓之“姻”,合称“婚姻”。
2.春秋时代诸侯的婚姻。
3.从“嫁”“娶”的字义看古代男尊女卑的婚姻观念。
4.古代婚姻的六礼:①纳采;②问名;③纳吉;④纳征;⑤请期;⑥亲迎。
(三)丧葬
1.丧礼:属纩→招魂(复)→沐浴→小殓→大殓→殡→送葬
2.葬制:①由“人殉”到“俑”殉;②由实物随葬到“明器”随葬;③大多有棺有椁;④由“墓”到“坟”;由植松柏梧桐到数墓碑。⑤夫妇合葬流行于西汉中叶以后。
3.丧服:是居丧的衣服制度。分为五个等级,叫做“五服”。
(1)斩衰: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不缝边。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女为父居丧时穿,丧期三年。
(2)齐衰:用熟麻布制作,缝边整齐。分为四等:
A、父死后子为母、母为长子,居丧三年;
B、父在子为母、或夫为妻,丧礼时执杖,居丧一年;
C、男子为叔伯父母、为兄弟、已嫁女为父母、媳妇为公婆、孙和孙女为祖父母,不用杖,居丧一年;
D、为曾祖父母居丧,三个月。
(3)大功:用比较精细的熟麻布制作。男子为出嫁的姊妹和姑母、为堂兄弟和未嫁的堂姊妹居丧;女子为丈夫的祖父母或叔伯父母、为自己的兄弟为居丧,九个月。
(4)小功:制作比大功服更精细,丧期均为五个月。男子为叔伯祖父、叔伯祖母、堂叔伯、堂叔伯母、堂堂兄弟、堂姊妹、外祖父母;女子为丈夫的姑母姊妹、为兄弟之妻居丧时穿。
(5)缌服:比小功服更精细,丧期三个月。男子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叔伯父母、族兄弟,为外孙、外甥、女婿、岳父母、舅父居丧时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