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恩百科
首页 > 民俗文化 > 姓氏文化 >

李姓属于什么氏? “李”姓源流

62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8 09:09:08    

李,出陇西郡(今甘肃省南部和东南部),李姓出于理氏,理氏是皋陶之后,世代为理官,后来子孙以官为氏,故为理氏。到了商代.

理氏后裔理利贞,为躲避纣王暴政,居李树下,改为李氏,此人为老子之祖。李氏后裔兴旺发达,名人辈出。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有李牧;

汉代有飞将军李广;唐代政治家有李渊、李世民;诗人有李白、李贺、李商隐;词人有李煜、李清照;明代著名文士有李东阳、李梦阳等等,文人武将多出其门。另外,春秋战国之时,晋国有里克,卫国有礼至,都是理氏之后,与李姓同源。

附:家族名人简介

老子,实名李耳,春秋末年人,年辈长于孔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姓李,名耳,字聊,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曾做周守藏室之史,主管王室图籍。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司马迁又引“或曰”,以为老子为老莱子或太史儋,但是司马迁最后仍然说: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所以,司马迁最终还是认为老子和《老子》的作者就是李耳。太史谈《六家要旨》论道家云: “其事易为,其辞难知。”大体说来, 《老子》一书产生于战国中前期,其基本思想出自老子,但是也可能后人在编订时有所改动,不完全是老子原貌。

传本《老子》分《道经》 《德经》二篇,共八十一章。注本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明清之际王夫之《老子彻》、清魏源《老子本义》及今人马叙伦《老子校诂》、高亨《老子正诂》等。然而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种《老子》写本,次第与传本《老子》有所不同,都是《德》在前,《道》在后,不标章目,但是文字基本一致。《老子》一书最突出的地方是以“道”为本,宇宙万物之发生与演变皆本于“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这个“道”又是永恒、绝对的, “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并且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确实是一部玄妙精深的著作,不仅有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并且表现出很高的思辨能力。

李牧(?一前228),赢姓,李氏,名牧,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今邢台隆尧)人,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因为战功卓著,官至赵国相,大将军衔,受封赵国武安君。他在军事上的战绩主要分两个方面:其一,前期抗击匈奴,保卫赵国北部边境。在这一阶段,他指挥赵军,先采取戒急用忍,后出奇制胜的战略战术,最后在与匈奴主力决战之时,运用诱敌深入、设伏包歼的计谋,并且先采取守势,步兵与战车、弓弩兵协同作战:战车阵从正面迎战,限制、阻碍和迟滞敌骑行动,步兵集团则居中阻击,弓弩兵轮番远程射杀敌人。而当正面的匈奴军冲击受挫之时,李牧不失时机地将机动精锐的骑兵部队投入战斗,发动钳形攻势,从两冀将匈奴军团团包围,于是十万匈奴骑兵全军覆没,匈奴单于仅带了少量亲随仓皇逃窜,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其二,后期抗击秦军。在这一阶段,李牧曾经两次大败秦军,并且于悼裹王二年(前243)带兵攻入燕国,占领燕国的武遂(现在河北省徐水县西北的遂城镇)、方城(现在河北省固安县南)。但是,后来赵王迁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听信了佞臣郭开散布的流言蜚语,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战的万分危急之际,亲佞臣而诛良将, 自毁长城,结果刚刚过了三个月,即到了赵王迁八年(前228),秦国名将王剪就乘势攻赵,攻下邯郸,生俘赵王迁,赵国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地称王。到了秦王赢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军又灭代,生俘公子嘉,于是赵国灭亡了。就此,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战争史上留下了一个千古遗憾。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 “索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唐司马贞在《史记索隐述赞》中说: "颇牧不用,王迁囚虏。

李斯(?一前208),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曾受学于荀卿,学成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被擢为长史。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秦丞相。秦二世时被赵高陷害,腰斩于咸阳市,夷灭其族。

李广(?一前119),陇西成纪人,西汉时期著名将军。他身材高大,猿臂善射,武功过人,又清廉自守,爱惜士卒。《史记》记载他“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尤其突出的是作战英勇,胆略才能出众,所以《史记·李将军列传》一开始就借用汉文帝的话对李广的一生表示惋惜: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就连对手匈奴都非常佩服,赞美他是“飞将军”。但是,运气一直不好,最后在汉、匈漠北大战中,他任前将军,却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给他以高度评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然,也有人指出李广在军事上的问题,明代黄淳耀也有评论: “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自便,此以将数千骑逐利乘便可耳,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最得意处,在为大郡太守以百骑遇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然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与乎此哉?……. 淮南王谋反,止惮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然随文读之,则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总的意思是说李广虽为名将,却不是良将。陈仁锡则指出司马迁对李广有所偏爱: "子长(司马迁)作传,必有一主宰。如《李广传》以’不遇时’三字为主, 《卫青传》以‘天幸”二字为主。”意思是司马迁多从李广个人魅力着眼,并且加进了自己的情绪,所以过度抬高了李广,而对出身低贱、谦逊低调可是却真正有功于国家的卫青有所轻视。

李世民(599-649)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即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高祖第二子,母亲是太穆顺圣窦皇后,隋开皇十八年戊午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戊午,即公元599年1月23日生于武功别馆,属相为马,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其祖母独孤氏为鲜卑人),他的前半生以赫赫武功著称,不愧为杰出的军事家,隋末与其父李渊起兵反隋,南征北战,扫平群雄,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又平定了窦建德、王世充的敌对势力,最终统一了中国。即位后,他又兼听纳谏,以文治天下,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他也成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贞观政要》一书中这样赞美“贞观之治”: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 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新唐书》在评论唐太宗时指出: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 “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全唐诗》太宗小传更对他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贞观之治,庶几成康,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而锐情经术,初建秦邸,即开文学馆,召名儒十八人为学士。既即位,殿左置弘文馆,悉引内学士,番宿更休。听朝之间,则与讨论典籍,杂以文咏。或日昃夜艾,未尝少怠。诗笔草隶,卓越前古。至于天文秀发,沉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唐太宗既是政治家,又是文艺内行,骈文创作上也是高手。但他在考虑文艺问题时,总是把它同政教得失、国家兴亡紧密结合起来,对六朝文学,他尤其审慎,时刻不忘其中教训。太宗本人曾说过: “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 (《贞观政要·文史》)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否定文学自身的特性,在反对淫丽文风之时并没有否定六朝文学,尤其是六朝骈文在形式技巧方面的成就。他在《晋书·陆机传》中盛赞陆机“文藻宏丽,独步当时;言论慷慨,冠乎终古。高词迥映,如朗月之悬光;叠意回舒,若重岩之积秀。千条析理,则电坼霜开;一绪连文,则珠流璧合”。贞观十六年,散骑常侍刘泊给太宗的上书中便透漏出一些真实消息: “陛下…暂屏机务,即寓雕虫。综宝思于天文,则长河韬映;摘玉字于仙札,则流霞成彩。固以锚铢万代,冠冕百王;

屈宋不足以升堂,钟张何阶于入室。” (《贞观政要·尊敬师傅》)太宗对文学形式技巧之热衷,于此可知。由于热衷于文学形式美与技巧美,自然导致他师法六朝文章,尤其是骈体。今观其文,可以看出他受六朝骈文影响颇深。《新唐书·文艺传序》中就说: “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左余风,缔句绘章,揣合低昂。”高步瀛在《唐宋文举要》中也指出: “唐初文体,沿六朝之习,虽以太宗之雄才,亦学庚子山为文,此一时风气使然,殊不关政治污隆。欧阳永叔讥其不能革六代之余习,郑毅夫讥其文纤浮靡丽,不与其功业相称,皆书生之见,实亦囿于风气而为此言耳。”高步瀛所说完全属实,只是他对太宗受六朝骈文影响,师法庾信文章持有否定态度,而没有认清唐太宗对待六朝文学,尤其是骈文所持的态度是科学而公允的。其实,太宗对六朝骈文并非兼收并蓄,而是有扬有弃,其文不但有六朝骈文精美的艺术形式与技巧,而且内容充实,风格雄健,充满英风浩气,脱尽六朝骈文中浮靡卑弱、华而不实之弊。其《晋书·陆机传论》 《答魏徵诏》等便是明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在文艺观上提倡文质并重, “节之于中和",反对淫放,反对“释实求华" (见帝京篇序》)。

李白(701-762),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川,长期漫游,天宝元年(742)供奉翰林,但因无法实现政治抱负,又受权贵谗毁,便于天宝三年辞官出京,与杜甫、高适等交游。安史之乱中,入永王李磷幕。后因受李磷牵累,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东归。晚年飘流痛苦,终怀讨贼之志,宝应元年(762)病逝于当涂。其诗内容丰富,有的抒写政治怀抱,有的揭露现实黑暗,有的抨击权贵,有的描绘山川,有的歌颂爱情、友谊。诗风清新俊逸,善于运用夸张、比喻,想像丰富奇特,语言优美朴素。有“诗仙”之称,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同为唐诗大家,人称“李杜”。另外,还有词作。有[桂殿秋][清平调] [菩萨蛮] [忆秦娥] [清平乐] [连理枝]诸词,其中以[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 "萧声咽”两首词最著名,被认为是“百代词曲之祖”, “足抵少陵(秋兴八首》”。但也有人对这两首词持怀疑态度,认为是晚唐时期的作品。有《李太白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郑州荥阳(今属河南)。开成二年(837)进士,此后便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先时,在令狐楚幕下,与其子令狐绹交游;令狐楚死后,又人王茂元幕,娶其女。令狐楚、令狐绹父子属牛僧孺党,而王茂元则属李德裕党,因此被令狐绹及牛党认为是“背恩”、“无行”,受到排挤,潦倒终生。其诗或直接触及时政,或借咏史讥评时事。另外,还有以爱情相思为题材的无题诗(有些也寄寓政治内容),都有很高成就。擅长律诗、绝句,富于文采,长于抒情,语言凝练,典丽精工。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有《李义山诗集》。

相关推荐

教你家庭自制咸鸡蛋的做法,掌握这几个关键步骤,蛋黄个个起沙又流油 2024-11-23
山药汤的做法大全: “春喝一碗汤,气死好药方” 2024-11-23
驼色大衣怎么搭配?分享5个穿搭配色思路,时髦值太惊艳 2024-11-23
剁椒怎么做?教你这么做,不仅御寒,还能让家人多吃几碗饭 2024-11-23
泡打粉怎么发面,比例很重要,方法很简单 2024-11-23
女生让说点好听的话怎么说? 2024-11-23
红烧鳝鱼段的家常做法, 红烧鳝段这样做发太好吃了,一上桌就被抢光 2024-11-23
酱肉怎么煮好吃? 这样的酱猪肉没人能抗拒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