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3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26 08:06:49
日本书法来源于中国,在盛唐时期,日本大量的留学生作为“遣唐使”来到长安城,学习中国的文化,其中就包括了制度、文化、建筑、艺术等等的方面。
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王铎既有天分又有功夫,是一位书法天才,他得到了“二王”的帖学正脉,是明代末年书法界的“中兴之主”。由此可见,王铎的书法功力之深!今年的东京中央秋拍中,有一件村田香谷(1831-1912)旧藏王铎 (1592-1652) 草书临阁帖,堪称存世精品。
王铎 (1592-1652) 草书临阁帖
HKD 210,000-300,000
王铎(1592-1652)
庚辰(1640)年作
水墨绫本
立轴
款识:王铎,庚辰。
钤印:王铎之印(白)、痴仙道人(白)
轴上题签:①王铎百四十九号。钤印:卯两轩收藏印(朱)
②明王铎,昭和三十八年七月十一日。延夫五十三才。钤印:延夫(朱)
201.5×47.5cm 约8.6平尺
来源:日本东京重要藏家同一收藏专场。
注:村田香谷(1831-1912)旧藏。南画家,又名香谷田叔,画学贯名海屋,诗学梁川星巌,且是有名鉴赏家。
此轴是崇祯十三年(1640年),王铎五十岁时的成熟之作。彼时虽清朝尚未入关,然明军于松锦之战的大败,已令南明百般萧条。而1640年对王铎来说也是特别灰暗的一年,在政局动荡,内扰外患并作之中,朝廷于此年又重新任命王铎为南京礼部尚书。可是赴任途中,由于农民起义战火四起,其父亲、母亲相继亡故,王铎未到任即湖海飘零。
王铎在南明辅政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亲眼看到福王胸无大志,被小人执掌朝政,他曾六次上疏辞官而未获准,加上临近清军兵临城下前所发生的“太子”案的冲击,他已是惊魂未定,因为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只能在书法里屡屡抒发自己内心的彷徨与悔恨。可以说王铎的一生中一直都在极度的煎熬和痛苦中度过,只有书法才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此幅50岁的巨作正是此一赞辞最好的应证。
此幅临摹王献之的书法作品,飞动的“连绵草”果断而痛快,饱含着对王献之的敬慕之情,将其均衡之感完美地再现无疑。从这些字中,亦不难体会到王铎“为艺术而生”的生活方式,正如其所自述的“我无他望,所期后日史上好书数行也!”
此作原帖见于《淳化阁帖》,对照原文,略有出入,可见不完全是王铎摹写、学习之作,而是意临和创作,是王铎兴之所至,挥就而成。
此幅王铎所临《王献之帖》表现出“遒媚”、“浑深”、“蕴涵”的韵味,焕发出平和中显力度和气势的神采。显现了“二王”之风神,如入自家门,又如自家田地耕种的种子,産生出优越的再生力量,再生勃发。书写于绫本上,更添流畅意蕴,见功力之深。
据文献记载,求王铎书者,需自备绫绢纸等材料,如此高质量的细绫,可旁窥求书者之身份,亦可知五十岁后王铎于书坛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