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20 10:06:56
李姓在我国是一个大姓,也是唐朝的国姓,在唐朝289年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李姓名将,他们在唐朝开疆拓土,平定叛乱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唐朝历史上的十大李姓名将。
李孝恭是唐朝宗室名将,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曾孙,北周朔州总管李蔚之孙,隋朝右领军大将军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二。
李渊称帝后,李孝恭负责经略南方,武德四年(621年),在李靖的辅佐下,李孝恭平定萧铣,招抚岭南,后又灭掉反叛的辅公祏。可以说大唐南方的半壁江山基本上都是李孝恭打下来的。
李孝恭
李世民即位后,李孝恭升任礼部尚书,改封为河间郡王。为了避免皇帝的猜忌,李孝恭沉迷于酒色歌舞,但是他待人宽恕谦让,没有骄矜自得之色,所以还是比较得李世民的优待的。
贞观十四年(640年),李孝恭暴毙身亡,终年50岁。李世民得知李孝恭去世的消息后,非常悲痛,下令追赠他为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曰元,配享高祖庙庭。
李道宗也是唐朝宗室将领,他是唐太祖李虎曾孙,北周梁州刺史李璋之孙,东平王(追封)李韶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
李道宗17岁就跟着李世民上了战场,武德年间,李道宗跟着李世民参加了平定刘武周、王世充、刘黑闼等的战争,为唐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武德五年被封为灵州总管,负责抵御北方的突厥。
李道宗影视形象
李世民继位后,李道宗仍然得到了重用,贞观三年(629年)李道宗被封为大同道行军总管,跟随李靖参加了灭东突厥之战。贞观八年(634年)又跟着李靖参加了唐灭吐谷浑之战。
贞观十八年(644年),李道宗又跟着李世民参加了征讨高句丽之战,贞观二十年(646年),李道宗与其他几路唐军一起讨伐薛延陀部并灭掉薛延陀。
唐高宗时期,李道宗卷入房遗爱谋反案,被流放象州,病逝于路上,终年54岁。
李靖是唐朝名将,也是唐军的战神,可以说他是大唐的一面旗帜。
李靖原本是隋朝的一个小官,他得知李渊起兵后打算到江都向隋炀帝告发,不料被李渊抓住还差点被李渊杀掉,在李世民的坚持下李渊才没有杀掉李靖,而后李靖便开始为大唐效力。
武德年间,李靖辅佐赵郡王李孝恭平定了南方的萧铣政权并招抚岭南各部。贞观年间,李靖以高龄灭掉了两个国家。
李靖
贞观三年(629年),59岁的李靖率领十几万唐军北征东突厥,他亲率三千骑兵直奔突厥中军大营,出其不意的打到颉利军中,俘获了隋齐王杨暕之子杨政道及原隋萧皇后,李靖因功被封为代国公,增加食邑三千户。
贞观八年(634年),64岁的李靖率领大军远征吐谷浑,此次他分兵合围吐谷浑,一战灭掉吐谷浑。贞观十一年,李靖改封为卫国公。
晚年的李靖基本上不怎么出门,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病逝,享年79岁。李世民下诏,册赠他为司徒、并州都督,赐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号为“景武”。
李勣原名徐世勣,他原本是瓦岗将领,后来跟随李密投降了大唐,被李渊赐姓“李”,所以他就改名为李世勣,李世民继位后,为避讳改名为李勣。
李勣在武德年间跟随李世民参加了平定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辅公祏等战争。贞观三年,李勣参与了平定东突厥之战,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在并州任职。
贞观十五年,李勣率部抗击薛延陀并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俘获五万余人及马一万五千匹。贞观十九年,李勣又跟随李世民远征高句丽。李世民临终之际,为了高宗李治就把李勣贬到外地。
李勣
李治继位后,把李绩召回京城,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任同中书门下,参与执掌机要事务。同年,册拜为尚书左仆射。
乾封元年(666年),李勣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率兵征讨高句丽,此战一举灭掉高句丽并在此设置安东都护府管辖。
总章二年(669年),李绩在家中病逝,终年76岁。高宗下令追赠李勣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号“贞武”。
李嗣业是唐玄宗时期名将,他每逢出战必身先士卒,所向披靡,有“神通大将”的称号。李嗣业曾长期在西域作战,他跟随高仙芝灭掉小勃律国,因功升任右威卫将军。天宝十年(751年),李嗣业跟随高仙芝讨平石国和突骑施,高仙芝向朝廷奏报李嗣业的功劳,朝廷升任李嗣业为右金吾大将军,留任疏勒镇使。
李嗣业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嗣业奉命讨逆,他常常担任先锋,用大棒挥击敌军,叛军遇到他必败,可谓是所向无敌。至德二年(757年),李嗣业跟随广平王李豫前往收复长安。乾元二年(759年),在与叛军作战时,李嗣业身中流箭受伤,不久病逝,唐肃宗得知后,甚是震惊惋惜,便下诏表彰李嗣业的生前功绩,赐谥号为忠勇,追封武威郡王。
李光弼是契丹人,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天宝年间曾在王忠嗣麾下任职,王忠嗣也很看好他,曾说:“光弼必居我位”。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后,经郭子仪的推荐,李光弼被任命为河东节度副使,东出参与平定安史叛军。他在常山、嘉山大破叛军,又成功守卫太原,遏止其攻势。乾元元年(758年),李光弼奉命与八节度合兵讨伐安庆绪,初战获捷,次年兵败安阳,全军而归。
李光弼
相州之战失败后,鱼朝恩将战败的责任全部推到郭子仪身上,肃宗就剥夺了郭子仪的兵权,让李光弼代替他担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继续与叛军作战,其实这时候李光弼已经是平叛实际上的主帅。
河阳之战,李光弼挫败了史思明南下的阴谋,宝应元年(762年),又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以功进封临淮郡王。
安史之乱平定后,论战功李光弼是中兴第一名,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然而他却遭到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等人的嫉妒,他们向代宗进谗言说李光弼拥兵不朝,而李光弼则变得患得患失,忧郁成疾,于广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终年57岁。
李祎是唐太宗李世民曾孙,吴王李恪之孙,张掖郡王李琨之子,与唐玄宗李隆基是堂兄弟。开元十二年(724年)被封为信安郡王。
开元十七年(729年),李祎以陇西节度使的身份指挥了石堡城之战,大破吐蕃,促成两国数年之间无交兵的和平局面,并以军功恩泽先人。
李祎
开元二十年(732年),李祎被任命为河东、河北行军副大总管,率部在枹白山之战大破奚和契丹,俘虏敌酋,驱逐叛逆。李祎因功加开府仪同三司 ,兼关内支度、营田等使,兼采访处置使,增加领导泾、原等十二州,他的两个儿子也因此获得官职。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李祎被拜为太子少师,天宝二年(743年)升任太子太师,不久因病去世,终年80余岁。唐玄宗痛惜良久,追赠其为太尉。
李晟是唐朝中期名将,以良家子身份从军,后跟随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征讨吐蕃,号称“万人敌”。李晟长期镇守西北边陲,被册封为合川郡王。建中二年(781年),率军平定河朔三镇叛乱。
李晟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之后,李晟亲往奉天勤王,拜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 诸道兵马副元帅。 兴元元年(784年),李晟收复长安,平定朱泚之乱,拜司徒兼中书令,被册封为西平郡王。贞元九年(793年),李晟去世,终年67岁。
李愬是李晟第八子,素有谋略,元和十二年(816年),李愬出任唐邓节度使,参与讨伐割据淮西的吴元济叛乱,于次年(817年)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平定淮西。战后以功拜山南东道节度使、上柱国,封凉国公。因而李愬也留下了“雪夜下蔡州”的典故。
长庆元年(821年),新任成德节度使田弘正遇害,李愬欲派兵为其报仇,因病重未果,只得返回洛阳养病,不久病逝,终年四十九岁。
李愬
李载义是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李承乾的后裔,到他时已经是皇室远支。少年时以勇力见称,被卢龙节度使刘济招入亲军,累升衙前都知兵马使。
宝历二年(826年),李载义发动兵变,杀卢龙节度使朱延嗣,自称留后。旋即获朝廷承认,授为卢龙节度使,封武威郡王。
李载义
此后李载义参与平定了沧景之乱,因功加衔同平章事。大和四年(830年),李载义又相继击败奚族及契丹的入侵。次年,被部将杨志诚驱逐,辗转入朝,受到唐文宗的礼遇。此后历任山南西道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等职,并加兼侍中。开成二年(837年),李载义病逝,终年50岁,朝廷追赠其为太尉。
小结:
10位李姓名将为大唐的开疆拓土、平定内乱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李孝恭、李道宗、李祎和李载义都是唐朝宗室将领,李勣和李光弼是被唐朝赐姓“李”。李靖、李嗣业、李晟、李愬都是唐朝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