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02 13:59:54
那位口蜜腹剑的大奸臣李林甫是位画家?
没错。
他和李思训是亲戚?
是的。
他和杜甫呢?
也是亲戚。至少是八竿子可以打得着的亲戚。
既然你这么说,李世民呢、李隆基呢?也全是画家啰?
没错。
插图1:陕西唐李重润墓 男侍从图(局部)
你不是要读画吗?那赶紧拿出几幅他们的画来给我们看啊?
没有。
那你给我们说这些乱七八糟的干什么?
我想说,产生出伟大艺术家的时代,整体社会一定都具备基础的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准。
整体社会?你这是在影射!暗示这届人民不行?
不是这个意思,别扣帽子了好吧。
那什么叫“具备基础的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准?”
比方说,仅仅是打个比方啊,如果社会全体成员,或者大多数人,都把有限的业余时间用于关注一位被“仙人跳”的商人身上,这个社会就谈不上具备艺术修养。
人们爱看“仙人跳”有什么不对吗?唐朝群众不也喜欢盯着杨贵妃的澡堂子吗?
一个时代仅仅富庶安康、经济稳定,里里外外都形势大好,并不会让后人为它这么魂牵梦绕,不值得为它一再书写。当然,我说的唐朝。
像从如今某某大学的校长或者某某知名网红学者的口中,不小心蹦出个错别字一样,唐朝人也喜欢小题大作,揪着人家的小辫子不放。
比如宰相李林甫(683年-753年),人家在执掌吏部时,把“杕杜”,读成了“杖杜”——杕(音 dì)杜一典,出自《诗经.小雅. 杕杜》,意思是一棵孤零零的杜梨树,古诗以杕杜起兴,描写妇人盼望征人早归的心情,后来引申为凯旋归来的意思。
杜甫在至德二载(757年)十月,听到唐朝军队收复长安之后所写的《收京三首》中,就正确地引用过这个典故:“汗马收宫阙,春城铲贼壕。赏应歌杕杜,归及荐樱桃。”
不光这件事,李林甫还将生了男孩庆贺时常用的客套话“弄璋之庆”写成了“弄獐”。
唐朝的人民群众迅速创造了一个新的成语:“杖杜弄獐”,以此讥讽这位不学无术的宰相。
若仅是不学无术、昏庸无德也罢了,李林甫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地方实在太多,主要集中于他嫉贤妒能的人品,“口蜜腹剑”这个成语也是人民群众赠给他的。
天宝六载(747年),为了表达自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愿,唐玄宗下了道诏书,让天下“通一艺者”都来长安参加考试。那时的杜甫36岁左右,几年前结束了四处壮游的生活,在长安城已经混了一年多。虽然经常饿着肚子,但一直觉得该收心了,得赶紧找一份正经工作做。
插图2:陕西唐李贤墓 马球图(局部)
听到这个消息后,杜甫那颗纯洁明亮的心就开始噗噗跳动,做起了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白日梦。考试结束后,李林甫却向唐玄宗汇报说,天下所有的人才都已经被朝廷录用了、妥妥地全都在体制内了,因此“野无遗贤”。玄宗居然也信了他的鬼话,于是包括杜甫在内的所有考生全部落榜。
这不是李林甫第一次把杜甫从白日梦中弄醒。在长安又熬了三年多后,杜甫从消息灵通人士处打听到,唐玄宗打算在天宝十载(751年)正月,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提前得到消息的杜甫在天宝九载冬天,就为玄宗献上了三篇《大礼赋》。
这一巴掌恰好拍在了马屁股上,玄宗便让杜甫“待制”在集贤院,命集贤院考他文章,准备等待分配。杜甫来到中书堂应试,监考的是集贤院的学士,但出题的考官又是李林甫。
考试结束后,杜甫只是获得了一个“参列选序”的资格。他只得继续等待机会。
直到又过了四年后,天宝十四载(755年)十月,才被授予从九品的官职:河西县尉,主抓地方治安。尽管他也明白,人一辈子哪来这么多的三年、四年,但这也太委屈自己了,于是咬牙硬气了一回,不接受。
后来改授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级别稍微高些,主要管理东宫宿卫,具体工作内容包括看守兵器甲仗、管理门禁锁钥,这相当于在后勤部打杂。这时的杜甫已经44岁,他只得接受。
对于这一辞、一就,杜甫前后写过两首诗表述了自己纠结与理想和现实中的矛盾。在《官定后戏赠》中写道: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耽酒需微禄,狂歌托圣朝。
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飚。
体会了几天“率府且逍遥”日子,他便不安心工作了,又写了首《去矣行》,萌生出要辞职的想法:“君不见鞲上鹰,一饱即飞掣。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而我们都知道,就在杜甫终于当上了公务员的这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从范阳起兵了。也就是说,好不容易混入体制内的杜甫,只享受了两个月正常的工作时光。
李林甫在安史之乱前两年离开了这个令他享尽荣华富贵的人间。死后玄宗追赠他为太尉、扬州大都督,并赐班剑武士、西园秘器。
他的继任者杨国忠,没有让他获得安宁。杨与安禄山合谋诬陷他与叛将阿布思打算谋反,两人约为父子。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记载,还没有下葬的李林甫便被削去官爵,他的棺木被扒开,“抉取含珠,褫金紫”,换了庶人用的小棺材才下土安葬。
李林甫被安葬了,但他的子孙及亲党却都被流放和贬谪。
这其中,也包括他的女婿杜位。
杜位便是杜甫的堂弟。
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的《李林甫传》中,均提到过他这位女婿。前者记载称李林甫“有子二十五人、女二十五人......子婿杜位为右补阙。”
右补阙在当时为从七品上的官职,主要掌供奉讽谏,隶中书省。
杜甫与这位堂弟杜位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困顿长安日子中,杜甫曾经在这位堂弟家中一起迎接新年。在《杜位宅守岁》一诗中,提到的“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一句中的阿戎,在古时就是指堂弟。
杜甫在诗中提及:“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由此推断杜甫创作此诗应是在40岁年末,也就是天宝十载,公元751年那年的除夕夜。
插图3:陕西唐李贤墓葬壁画 观鸟扑蝉图(部分)
40岁的杜甫,对前途看不到什么希望,他感觉自己今后的日子恐怕是要在“烂醉”中度过。
如果还记得前文的内容,您应知道就在堂弟家迎接新年前不久,杜甫刚接受过杜位的岳父李林甫的考核,但结果并没有得到李林甫的推荐。
其中的原因,我们不清楚。也许有这么几种可能性:
1,李林甫也有铁面无私的时候,并不全是任人唯亲;2,李林甫与这25位女婿之一的杜位,关系不是很好;3,当时把脑袋夹破了想要挤进公务员队伍的杜甫,将全部心思用于写一些阿谀奉承的文章,其人生历练和文章的火候都还不够。
虽然我们有以上第二点的揣测,但李林甫死后被诬陷的谋反案,无疑影响到了杜位前尘,导致他屡被贬谪。
有史料称杜位在“至德年间,与杜甫同为成都府尹严武幕府参谋”,这一说法不太准确,至德年间的杜甫,还没有到四川。杜甫的好友严武曾三次入蜀,两次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但都是至德间(756年七月—758年二月)之后的事情。
杜甫参加严武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是在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这一年严武第三次入蜀。不排除在这半年多的幕府生涯中曾与堂弟杜位有过短暂交集。
插图4:陕西唐李重润墓 执扇宫女图
此前三年,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在成都的杜甫写过一首《寄杜位》,诗中提到:“近闻宽法离新州,想见怀归尚百忧。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其中“宽法”即是指杜位得到了宽大处理后被贬。
五年后,杜甫来到了夔州后,又写了一首《寄杜位》诗,这时堂弟已经不在夔州:
“寒日经檐短,穷猿失木悲。峡中为客恨,江上忆君时。天地身何在,风尘病敢辞。封书两行泪,沾洒裛新诗”。
由此大致可知,这位堂弟杜位的后半生四处飘零,曾任新州参军,后又迁任夔州司马。
若是要为一生所有的快乐时光列出一张表格,在杜甫的表格中,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这一年一定是很靠前。
这一年的杜甫33岁,他已经有过两次的壮游经历,但这一年的漫游注定将长留史册。
天宝三载,唐玄宗对身边那位经常喝得醉醺醺的李白有些反感了,但不好意思就直接把他赶走,毕竟对待这样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要做得漂亮。
这年三月,社会上都了知道这条消息:翰林学士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也就是李白被塞了一笔钱,体面而又荣光地重新回到劳动人民群众中间了。
风光无限的李白路过洛阳时,第一次遇到了杜甫。杜甫就加入了这位老大哥漫游的队伍,他们一起到了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花天酒地。在这里,高适也加入了他们,之后高适独自南游楚地,李白则二次邀约杜甫去王屋山寻访道士华盖君。但这位华盖君没有福气看见这么两位大明星,当李杜到达他的道观之前,他已经死了。
天宝四载(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第二年初,李杜组合巡演到了齐州(今山东济南),当时地方负责人是齐州司马李之芳。李之芳一位族爷当时任北海郡(即青州,今山东益都)的太守,这位被世人称为李北海的太守应邀前来观赏族孙李之芳新造的亭子。
李北海名李邕(678年—747年),字泰和。 当时已是唐朝文艺界的老前辈,凭借自己的一首好字纵横四海。世人评价他的书法称:“善行书,变王羲之法,笔法一新;并继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书书写碑文,名重一时。”
就在济南,文艺界的老前辈李邕见到了文艺新兵杜甫。两人的会见在亲切友好的氛围中进行,李邕特别回忆了当年与杜甫爷爷杜审言交往的细节。杜甫写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描绘当时聚会的盛况,也抒发了自己的敬仰之情。其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联,至今还一再被骄傲的山东人民所引用。
插图5 陕西唐李贤墓 宾客图(局部)
这次会见后一年左右,李林甫主导了一场针对太子李亨、也就是日后唐肃宗身边人的冤案。李亨身边有位姓杜的良娣,良娣是地位低于太子妃的姬妾,秩正三品。她的父亲就是杜有邻,时任为赞善大夫,正五品官。
作为太子东宫官属的杜有邻另有一女,嫁给了左骁卫兵曹柳勣(同“绩”)。柳勣生性狂疏,喜交结豪俊之士,与当时的李邕素有交情。但这位女婿与杜有邻不合,便诬告于岳父杜有邻“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
这一案子落在了李林甫的手上。
李林甫命京兆士曹王鉷与杨国忠同审此案,最终结果是,杜有邻、柳勣被杖毙,杜良娣被废为庶人。而杜甫所敬仰的李邕也受到牵连,李林甫命人奉敕往青州,将李邕“杖死”。
多年以后,年老的杜甫总结自己这一生时,为自己所敬重的人物写过一组传记体的《八哀诗》,这些人物包括有李光弼﹑张九龄、严武﹑郑虔等人,当然也包括这位对他极为爱惜和赏识的文艺界老前辈——李邕。
在这首《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中,杜甫描绘了李邕的艺术成就:
忆昔李公存,词林有根柢。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
风流散金石,追琢山岳锐。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
干谒走其门,碑版照四裔。各满深望还,森然起凡例。
李邕所流传下来的墨迹中,如今常被人提起的包括这幅《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图为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宋拓本。该碑碑文由李邕撰并书,唐刻,宋拓,装裱成册,共22页,每页纵31.6cm,横22.2cm。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宋拓本 局部1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宋拓本 局部2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宋拓本 局部3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宋拓本 局部4
这块碑全称为《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神道碑并序》,为睿宗(李旦)之“桥陵”陪葬墓群中神道碑之一。
碑中铭文内容记述了一个人的生平事迹。
这个人就是李林甫的伯父——被后人称为中国山水画北宗之祖的李思训。
在记录唐朝的画家时,晚唐时美术史论家张彦远充分肯定了从高祖一直到玄宗等帝王的美术修养,但不敢妄做评论,只是含蓄地大致介绍说:“唐高祖神尧皇帝、太宗皇帝、中宗皇帝、玄宗皇帝并神武圣哲,艺亡不周,书画备能,非臣下所敢陈述。”
而在今人编撰的美术史中,则对李世民的绘画成就给予明确的肯定,人们评价“太宗素善书画”,尤其是他的书法,以行书写碑,称“飞白”,闻名后世。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
在李姓皇室宗亲中,还有李世民的弟弟、汉王李元昌、韩王李元嘉、滕王李元婴,皆善画。
而那位被所有人都恨得牙痒痒的李林甫,也是位画家。
包括李思训在内这一家子中有五人都善画。
李林甫曾祖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渊的族弟,封长平王。李林甫的祖父是李孝斌,官至原州长史。李晓斌的两位儿子一位是李思训,另一位是李思诲。
李思训与他的儿子李昭道在画史中称为大、小李将军。而李思诲的儿子李林甫也“善丹青”。有人赠李林甫诗曰:“中兴唯白云,身外即丹青”。
张彦远曾在见过李林甫的画作,他在自己的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回忆说:“余曾见其画迹甚佳,山水小类李中舍。”
李林甫的另一位侄子李凑,则善于画人物画。张彦远评价他说:“尤工绮罗人物,为时惊绝。本师阎令,但笔迹疏散,言其媚态,则尽美矣。”
附录:
本文提到的杜甫诗作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欲,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去矣行》
君不见鞲上鹰,一饱即飞掣!
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野人旷荡无靦颜,岂可久在王侯间。
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
《杜位宅守岁》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本文图注:
插图部分来自陕西出土的唐李重润、李贤墓室壁画。
李重润为唐中宗长子,高宗与武则天的孙子,因对武则天作为有看法,于武周大足元年(701)被处死。中宗即位,追封为懿德太子。墓成于神龙复年(706),墓内遗存有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壁画40多组。有界画山水、花鸟、驯兽禽以及大量表现太子、宫女、内侍等生活的作品。
章怀太子李贤,是高宗第二子,神龙二年(700)以雍王身份陪葬乾陵,景云二年(711)又追封为章怀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