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恩百科
首页 > 民俗文化 > 民间习俗 >

少数民族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年味儿习俗如何传承?附绘本推荐

47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21 20:39:58    



你知道除汉族以外其他民族是如何过春节的吗?有什么特别的年俗活动和民族文化故事呢?


少数民族年俗活动


01土家族

习俗:土家人过年比汉族早一天,名为“过赶年”。自明朝中期开始,土家人便有了这样的过年习俗。土家族其实要过三次年,分别是“六月年”、“十月年”与“过赶年”。其中“六月年”和“十月年”是为了纪念土家族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迁徙与定居后的首次大丰收,而“过赶年”则是土家族最盛大的节日。土家族“过赶年”十分重视祭祀,在土家年这天下午三时左右,要敬供历代祖先、彭公爵主、灶神、土地神等。年食:糯米粑粑,团馓,豆腐,“牛头宴”等活动:摆手舞源于土家族古老的祭祖仪式,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了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等广泛的内容。绘本

《舞龙灯的传说》中国民间故事绘本系列年龄:4~8岁编著:王萍

推荐理由:中华民族崇尚龙,舞龙灯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各民族都有舞龙灯的习俗,传说土家族在很早以前没有舞龙的习惯,那么他们是因为什么才开始舞龙灯呢?


土家族人生活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山上。这里风调雨顺、四季如春,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有一年,久旱雨不来,来了一位能算天气晴雨阴旱的鬼谷先生,对土家人说:“大家不要愁,今天午后未时排云,戌时下雨,城内下三分,城外下七分”。他这话被治水的金勾老龙听到后赌气,将玉皇大帝命他在城内城外的下雨量颠倒了过来......结果,城外只下了一点点牛毛细雨,城内却下起了瓢泼大雨,大水淹没了街道,冲垮了房屋,许多人和牲畜都被淹死了。

玉皇大帝看到人间的惨状,立即下令将惹祸的金勾老龙打入天牢,七日之后将他斩成九节。善良的土家人跪在地上为他求情,金勾老龙见状羞愧地流下泪来,说自己愿意接受惩罚。

金勾老龙虽然死了,但他并没有离开土家人,他们用竹篾扎成他的九节身子,用板凳将编制好的龙头、龙身、龙尾连接起来,一条活灵活现的金勾老龙就出现了。

人们在老龙的身体里面点上蜡烛,用竹竿把它举得高高的,在寨子里舞动起来,希望老龙能保佑他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就这样,舞龙灯成了土家族的传统习俗,并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五,土家人都会放下手中的活,点起蜡烛,高举竹竿,伴着欢快的音乐,让龙灯飞舞


02壮族

习俗:汉族的年谣“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而在壮族人家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七杀年猪,杀了年猪就算是拉开过年的序幕了。在除夕晚上,壮族人民会蒸制很多的五色糯米饭,用来迎接新年,祈祷来年五谷丰登、五福临门。按照壮族人春节的习俗,除夕晚上的米饭一定要做得多,多到吃不完才行,这象征着年年有余,来年有好收成,也称为“压年饭”,有吉祥平安的寓意。

壮族人吃“年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一般一锅年粽要花费两天的时间。年粽有“公母”之分,母粽子通常比较大,一个母粽有十几二十多斤,公粽子就和平时的粽子差不多。

大年初一,多数地方壮人是不串门的。人们白天吃汤圆,晚餐才吃荤菜,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去病。

绘本1

《可以唱的民族绘本 · 壮族铜鼓》

年龄:4~8岁作者:赵艺云绘者:胡心笛

推荐理由:用作者赵艺云自己的话说:“这是一本青少年写给小孩子的书,希望他们不仅能读故事、看绘本、唱儿歌,还能收获很多关于壮族的知识!”


在中国广西壮家人生活的大山里,有个关于铜鼓的神奇传说,祖祖辈辈流传了两千多年。

壮家人最初住在离天界很近的高山岭上,方便布洛陀能随时看到子孙们的日子过的好不好。随着人口增多,天地变小了,壮族的祖先布洛陀就把天和地的距离加高了,可是这样一来,那些照不到太阳光和月亮光的黑暗角落生出了很多毒虫恶兽和妖魔鬼怪,专门伤害幼小的孩子和病弱的老人。

为了让人们能够安居乐业,布洛陀教壮家人做一个地上的星星——铜鼓。

铜鼓有四只耳朵。圆圆的一圈鼓身上雕刻着很多图案,这些图案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去狩猎、捕鱼、耕种、织布、航行和游戏。鼓面正中有一个大大的太阳图案,太阳的周围还有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等图案。

大铜鼓的敲击声不仅能驱逐附近的毒虫猛兽,作战时还能鼓舞将士们的士气。在庆祝节日时,壮家人还会用大铜鼓盛满糯米饭、肥牛饭和甜美的酒浆。

壮家人的各个村寨,都照着布洛陀所造的大铜鼓的样子,造出了千千万万只铜鼓,多得像天上的星星。

后来,人们从大铜鼓身上的图案中,学到了狩猎、捕鱼、耕种等本领,从此,壮家人的生活就离不开铜鼓了。

细心的你一定发现了绘本中的人物的脸上都没有五官,绘者用这种抽象的方法展示面部,是为了让孩子在欣赏插图时能更自由地想象。


绘本2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绘本》(共5本,分别是:《壮族传统节日》《铜鼓》《岩画》《壮族刺绣》《壮族服饰》)

年龄:4~8岁

作者:刘敬柳

推荐理由:建议先读《壮族传统节日》和《铜鼓》,应景。壮族聚居区分布广泛,他们过的节日,有的和中国传统节日一样,比如春节。有的不一样,比如二月的“花婆节”,三月的“三月三”,六月的“六月节”,七月的“达汪节”等等。

壮年节,是一个特殊的节日。所谓壮年,就是壮族新年,主要流行在贵州从江的壮族地区,时间比传统春节早一个月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户户都会杀鸡祭祖,迎接新年。到了农历十二月初人们就开始会亲访友,对歌作乐。这个时候,壮族男女青年还会进行“走相思”活动,也就是男青年成群结队走村串寨去拜访女孩子,通过对歌寻找自己的心,上人。这些热闹的活动一直举行到农历十二月初七左右才结束。

春节,壮语叫作“吃正”或‘“过正”即“吃正月”或“过正月”的意思。大部分地方从农历正月初一过到正月十五,有的地方则到正月末,有的地方甚至会延续到农历二月初二。

如今,壮族人民过春节的大部分习俗和汉族相同,但也有一些独特的地方。节庆结束的第二天,人们会吃专门用来祭祀祖先的“母粽”,也就是最大的粽子,表示新年聚庆结束了。有的地方还会采艾草叶子做成糍粑来祭祀,表示岁庆结束。

铜鼓节,在广西东兰县的隘洞、长乐一带会分别在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举办铜鼓节。届时,村里的小伙子们请出铜鼓,抬到山顶,安放在木架上,然后开始鸣鼓祭祖。

祭祖结束后便举行铜鼓比赛。比赛的时候,会按照铜鼓大小来分成若干支队伍,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每组三个人,轮流敲打铜鼓,不能间断。谁敲得洪亮、动听,谁就取得比赛的胜利。届时,人们还会对歌择友,举行野餐等等。

据《广西府志》记载,云南广南、富宁一带的壮族,一直到清代仍然有“十月初一为旦”的习俗,即以农历十月初一为新年第一天。在过去,到了这一天,当地壮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举办隆重的社神祭典,以此欢度新年,喜庆丰收。如今,无论是“八月酉日为腊”,还是“十月初一为旦”,都已经成为壮族节日风俗历史长河中的旧影了。


03傣族

习俗:傣族新年。时在傣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夏历四月中旬),节期三、五天。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即给佛像洒清水洗尘,然后互相泼水,除疾消灾。后演为以泼水为戏的节日。

绘本

《夏至》年龄:3~6岁

作者:蔡冬青 绘者:蒋玉娟

推荐理由:书名虽为《夏至》,但封面是泼水节的盛况。4月中旬是泼水节,也是傣族的新年,是一年中最吉祥喜庆的日子,人们用泼水传达着祝福。孩子可以从书中领略到云南当地浓郁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植物园里的王莲池、泼水节、吊脚楼、美食、水田、奇异的花草与菌菇、婚嫁的新娘…这些真实的存在,有机会定要带孩子去西双版实地感受一番。

小荷花的爸爸是一个科普教育工作者。由于爸爸的工作调动,他们一家从江南的家乡来到了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正值四月中,西双版纳的夏天就已经来了,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也是傣族最重要的节日——泼水节。

小荷花在这个快乐的节日里尽情玩耍,也有了新的朋友,一起下河捉鱼,一起上山采菌子,

一起品尝傣族的美食,里面有烤鸡、香茅草烤鱼、甜笋、菠萝饭、傣族年糕“豪糯索”、杂菜汤、西番莲水果等等

一起逛集市……

在细节中欣赏西双版纳的风景,感受傣族的习俗和风土人情。


04白族

习俗:每年农历除夕到正月初五是白族人民过春节的日子,节俗与汉族相似。不同的是,每年农历腊月三十日到新年正月初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凤羽坝一带举行秋千会。还有一种叫“放高升”的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人们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迎来新年。绘本

《秋千会》年龄:5~8岁

作者:吴然 绘者:赵光宇

推荐理由:孩子不仅可以在书中感受其他少数民族过年以及其他的有趣的习俗,散文体的故事配版画,无论是在民族民俗上,还是在文学上还是艺术上,都是一种新视角的文化传承。


《秋千会》按从春到冬的时序,讲述大理白族的民俗、节庆、游戏和风情,共五个散文体故事,配以画家赵光宇的木刻版画,造型朴拙,简洁传神。

五篇散文从春到冬,在《秋千会》里画上句点。大红的底色的运用,将五个故事推向的高潮。“一过年,村里就要举行秋千会了。”抢秋千就是抢平安。

书中是这样描写用来搭秋千架的松木的:“松木采自点苍山。它青青的松枝上,曾经落过洁白的雪花,也停留过快乐的小鸟;它挺拔的树干旁,曾经有嫩绿的小草生长,也有鲜艳的山茶花开放。用它搭秋千架,又牢固,又稳当……哟,老远就能嗅到它松脂的清香呢。”有没有觉得很神秘?村里过年有秋千会,先请稻草人试一试,然后请阿山爷爷来“开千”,然后小伙伴们来“抢千”,从最静谧安详的苍山上那一朵雪花那娓娓道来。

纵使你的家乡不在云南,在陪孩子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也能让你有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的感觉,就像史铁生曾说的:“人的故乡不是一片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境。这种心境一旦被唤醒,你就已经回到了家乡。”


汉族年俗活动


01祭灶神

“灶。造也,创食物也。”

灶神信仰: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祭灶:腊月二十三日是灶王爷上天禀报人间善恶的日子,人们会从街上买回一种用麦芽做成的胶牙饧(jiāo yá xíng),长条的叫“关东糖”,像柑橘一样扁圆形的叫“糖瓜”。

然后撕下灶王爷的旧画像,把糖抹在灶王爷嘴上,请他吃了,好粘住他的牙,让他不能说人间的坏话。接着把画像丢进火里烧掉,除夕再贴上新的画像,迎接灶王爷回来。

祭灶时间:北方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

俗语:“二十三,糖瓜粘”


绘本

《灶王爷》年龄:4~8岁

作者:熊亮 绘者:熊亮、马玉

推荐理由:故事中的灶神爷爷,犹如圣诞小精灵般的存在,不同的是小精灵监督小朋友,灶神爷爷则保护和监察全家人。书中用含蓄俏皮的叙述方式告诉孩子灶神爷爷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特点?平时是如何跟家人们相处的?


故事以第一人称讲述。

“我们家有一个大大的灶台,上面总是一刻不停地咕嘟咕嘟~煮着香喷喷的饭菜。灶台的中间贴着一张大大的灶王爷,他总是睁着两个大大的眼睛,很奇怪,无论你走到哪儿,他好像都正看着你。”

画面从远景,切换到了近景,还给灶王爷的眼睛做了特写,灶王爷的形象孩子一下子就记住了。

当小朋友端菜想偷吃时, 爷爷奶奶吵架时,不小心打碎爷爷心爱的花瓶想栽赃给小猫时,爷爷生气想要打人时,小朋友不听话发脾气又哭又闹时,灶王爷都瞪着眼睛,时而严肃,时而害羞,时而笑眯眯。

到了腊月二十三,奶奶用饴糖和面做黏黏的糖瓜,奶奶悄悄说:“今天灶王爷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报告我们一年里的生活,我们要用糖瓜粘住他的嘴...”

最后做了升华,灶王爷虽然常摆出一副明察秋毫的样子,好像动不动就要把我们的错事报告给玉皇大帝。其实啊,他从心底里时爱着我们家的,希望我们都和和睦睦的,也盼着我好好地长大。


02贴窗花(剪纸)

“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郭沫若

习俗:二十八,贴窗花。新年前夕,掸尘扫房,家家清洁,窗明几净,均在雪白的窗纸上贴满红红绿绿的窗花,与鲜红的对联相映衬托,别有一番韵味。

传统窗花的艺术魅力:虽然形式简单,但在年节以“鹅黄鸭绿鸡冠红”的五颜六色,贴在新糊的洁白窗纸上,确实给人以春满人间,万象更新的感觉。凡临场观看者,无不心花怒放,欢乐之情油然而生,几方彩纸就把节日的喜气顿时注入人们的心扉。

剪纸的传说故事:从前,扬州城里住着一个没爹没妈的小姑娘,因她靠剪花样子卖钱过日子,大家都叫她花丫头。一天回家路上,看见一个老奶奶坐在路边上正替人家剪花样子。只见老奶奶的剪子在手上就像活的一样,纸在她手上三转两转,一张花样子就剪出来了。花丫头跪着求老奶奶收她做徒弟,老奶奶见花丫头一片真心,当晚就把她带到自己家里。学成后说来真怪,剪刀一拿在手上,想剪什么花,眼前就出现了那种花的模样,一张纸片儿到她手里三转两转就剪出一张活灵活现的花样子,那一朵朵花样儿,各不相同,一枝一叶,就和真的一模一样,剪出的花样子,果真一下子全都卖光了。后来有人说:那位老奶奶就是八仙中的何仙姑变的。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花丫头的名声就传遍扬州城。从此,花丫头家的门口可热闹啦,买花样儿,求教的,就差把门给挤破了。

剪窗花:这些简单的窗花,不妨带孩子尝试一下,手残党也没有关系,每个步骤都有视频(B站up主:剪子菌)。

绘本1

《窗户上的新年》年龄:5岁+

作者:子鱼 绘者:王晓鹏

推荐理由:窗户与新年的关系,应该就是那一张张红红的剪纸了吧。对于留守儿童晓春来说,没有爸爸妈妈的年,不像年,但姥姥觉得再冷清也要有过年的样子,剪了很多的窗花贴在窗户上,夜晚它们一个个竟然都动了起来~夜里,灯光下,晓春看着窗花,时钟敲墙十二下,她听到了鞭炮声,“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咦~这鞭炮声来自床边!”晓春自习一看,“啊!窗花动起来了。”长长的舞龙绕着窗棂,活泼的舞狮跳上木桩,红艳艳的梅花一朵朵盛开~

画面一转,来到了户外的真实舞龙场景,晓春觉得放鞭炮的小孩中,有一个是她自己。

大年初一的清晨晓春竟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就算爸爸妈妈没有买到票没能陪晓春一起吃年夜饭,但在大年初一还是赶回了,看,包里的兔子玩偶,是给晓春的礼物吗?

绘本2

《年》年龄:3-5岁

作者/绘者:朱慧颖

推荐理由:以剪纸风格为主,结合了铅笔素描和三维技术,立体感和层次感更强。故事的主角是个小男孩,讲了它是如何战胜恐惧,赶走年兽的;作者还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现小男孩的情绪变化,让小朋友可以尽可能感同身受。


年,会在冬天最冷爬上岸寻找食物,瞪着眼睛,张大嘴巴,真的吓人。再加上插图用深深浅浅的银色和白色,这种压抑感更吓人。

大家见势慌忙逃跑,连同逃到深山里的画面,都是黑白灰调。

直到小男孩打开老人留给他的一沓红彤彤的纸,小男孩开始剪红纸,剪成火红火红的灯笼,用红纸卷着火药做成一串串鞭炮,剪成威风凛凛的披风穿自己身上~

年,看到红色眼镜开始刺痛,听到鞭炮声吓得捂着耳朵满地打滚,逃回海里~灰白的画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红色,这是象征着胜利的红,象征着团圆的红,象征着热闹的红。

被红色剪纸笼罩的村庄,缠绕着远处的树木和年兽,表现年兽晕头转向的样子,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03贴春联

历史: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

到了五代时,后蜀郡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家家户户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绘本

《欢乐中国年:过大年贴春联》

年龄:4~8岁


推荐理由:现如今我们很少自己写春联了,大都是买来的,刚好可以借这本书,做个春联的科普,了解春联的元素,什么是横批,什么是框对等等。如果家里有自己写春联的习俗,让孩子加入是最好不过的了。每年春节来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两边贴上暂新的春联,红底黑字或者红底金字,再配以吉祥的纹饰,烘托了新春的喜庆和欢乐的气氛。表达了家家户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春联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

“门心”贴于门版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贴于炕(床)变的墙壁上;“斗斤”贴于家具、影壁中。


04贴“福”字

历史渊源:把福字贴在门前,文字记载有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贴春牌”,就是把福字写在红纸上,贴在大门前。由此可知,贴福字的风俗,至少从南宋已经开始,历史可谓悠久。

绘本1

《贴福字的来历》年龄:4~8岁

作者:林晓慧

推荐理由:这本书以古代风俗为视角,用讲述老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春节为什么要贴“福”字?“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支持小猪佩奇点读笔,支持扫码听音频)


在民间,过年除贴春联、年画外,还会把一张张大小不等菱形的“福”字贴在家里的各个角落,房门上、墙壁上、米缸上...

那时候贴“福”字,是为了告诉“穷神”:为这里是有福的地方,你不能进来。因为穷神只能去没有贴“福”的地方,当她光顾一家无“福”之家时,金屋立刻变成茅草屋了,所以大家纷纷在家贴上了“福”字。

直到今天,大家都有过年贴“福”字的习俗,这寄托着人们摆脱贫穷,最求幸福的愿望。

而“福”字倒着贴,源于清代恭王府发生的一个小故事。不识字的家丁在慌忙之中把“福”字贴倒了,管家灵机一动解释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是吉祥喜庆的前兆啊!”

福贴“倒”了,变成福“到”了,这个怕是最早的谐音梗了吧。渐渐地,“福”字倒贴的习俗从王府传入了寻常百姓家。

绘本2

《欢乐中国年:吉祥的福字》

年龄:4~8岁


推荐理由:当孩子知道了为什么要贴”福“字后,殊不知小小的“福”字背后有好多讲究,贴的地方不同,寓意也不同。比如“福”字贴窗户上是抬头见福。

“福”字贴大门口是开门迎福。

“福”字贴客厅里是福星高照...


05压岁钱

压岁钱:压岁钱是汉族的传统年俗,一般在新年倒计时由长辈将钱装在红包内给晚辈。压岁钱有很好的寓意,通常认为可以辟邪驱鬼,保佑平安。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拜年习俗的开始: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把它叫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蹿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绘本

《压岁钱》年龄:3~8岁

品牌:心喜阅


06踩高跷(北京延庆)

传说:据民间传说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腿上绑上两根长棍以后逐步演变而成今天的高跷艺术。有的传说高跷是民间社火艺人们创造的。

绘本

《龙的高跷》年龄:4~8岁

作者:李燕 绘者:于大武

推荐理由:就算作为一个北方人,他看过高跷表演,但不一定知道高跷背后的故事,南方人就更不用说了。这本书以北京延庆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跷技艺为蓝本,主要描写了小龙向林老伯学习打高跷拐子的故事。画家于大武曾出版过《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和《北京的春节》。


故事的时代背景设定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高跷是北方众多传统民俗中的一项,因其观赏性强、娱乐性强、技巧性强,深受百姓喜爱。在每年过年的时候,街头巷尾都会出现高跷队伍,尤其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各路花会队伍走街串巷,锣鼓喧天,欢庆节日。

小年这天的清晨,木匠林老伯在攻击打鸣的当口儿匆匆扒了几口早饭,便起身奔向村西。去干嘛呢?小龙爹是村里高跷队的鼓手,和林老伯是老相识。队里缺了两副拐子。家里有几根上好的老榆木,小龙爹便请了林老伯来打拐子。

林老伯的工具箱里家伙什儿可真泉湖,剪纸就是一个“军火库”呀!林老伯开始打高跷拐子,小龙搬来搬凳定定地看着,空气中弥漫着淡淡地锯末香味。

两副漂亮的拐子终于大好了,小龙如获至宝,也从羡慕地仰望高跷上的好戏,变成了敢于蹬上高跷试一试。

如此浓厚的乡土朴素气息,得益于于大武借鉴的年画手法,采用厚重的水粉颜料,画出浓墨重彩的民俗氛围,并且给人物加以粗犷的勾线,使得动作表现生动有力。


07打灯笼(陕西)

习俗正月正,打灯笼。陕西关中民间的风俗“打灯笼”,可远溯至汉代上元节的习俗“燃灯”。自汉以来,历朝历代均沿袭不衰,燃灯时间也因时因地略有参差。民间一般从正月初三起,开始送灯笼活动。灯笼的样式以宫灯(圆灯,火红色,故俗称“火罐”)、盆灯(因其形如牛粪,故俗称“牛粪”)为主。一般是舅舅送给外甥或外甥女,送一对灯笼,10根蜡烛,连送12年。孩子接到灯后,每晚打灯笼成群结队玩耍嬉闹,直到正月十五。这是一年灯节的最后一夜,故称“完灯”,意思是今年的灯节已尽。因此每个孩子都要尽情玩灯,直至把灯烧掉——民间习俗认为,如果来年打旧灯笼,舅舅就会害红眼病。

绘本

《打灯笼》年龄:3~8岁

作者:王亚鸽 绘者:朱成梁

推荐理由:打灯笼是陕西省武功县地区中月十五的一种风俗习惯,作者借小女孩招娣从期盼挑灯笼,到点亮、燃烧、熄灭,再到重新心怀期待的温暖描写,表达了对传统渐渐丢失的一种不舍,淡淡的离别乡愁以及在怀抱希望中慢慢长大。北方过年常常下雪。过了正月初一,十里八村便开始走亲访友,祝福新年。到了初三,舅舅们就开始送灯笼了。

在年味开始变淡的正月初五,招娣终于盼来了舅舅。几个小伙伴们来到一处,目光落在彼此的灯笼上。每一盏灯笼都很美。

看完灯笼,小伙伴们便打着灯笼在村巷里游走。“呼”的一阵冷风,灯笼里的小火苗一阵摇曳!风过之后,才重新站稳,招娣的灯笼却灭了。她取出小蜡烛,从慧慧的灯笼里借火。大家紧紧围成一圈,把风挡在外面,招娣的灯笼又亮了起来。

转眼之间,已是正月十五。这是最后一晚打灯笼了。“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大家一边转圈一边唱。

蜡烛眼看就要燃尽,必须要在灯笼灭之前就碰灯笼,虽然有点舍不得,但招娣可不想让舅舅害红眼病。不知是谁开头碰的,大家笑着喊着,碰了起来。一时间,所有灯笼都烧着了。

“年就这样过完了吗?为什么不能一直过年呢?”不过,“明年还会过年啊!”想到这里,招娣的嘴角浮出了一个浅浅的笑,进入了梦乡。

08天南地北中国人喜迎新年民俗风情

《年味儿》年龄:3~8岁

作者:保冬妮 绘者:于洪燕


推荐理由:绘本中没多少字,却在每一页,每一个细节处,都体现出了浓浓的过年氛围,无论你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都能在书中感受到你熟悉的年味儿习俗。

农历腊月二十五,民间有推磨做豆腐的习俗,是老北京人在准备春节期间必备的所有“年货”的开始。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

馒头上点红点是中国北方农村的喜庆习俗,通常春节时蒸的大馒头在上面点上红点(一般是食用色素)以增加喜庆气氛。

客家人在大年前后都有干塘捕鱼的习俗,每年的大年初三,在东源县漳溪畲族乡中联村, 有春节捉鱼“迎春接福”的传统节日。

打糕是吉林朝鲜族春节的早点。除夕傍晚,家家户户忙着打制年糕,到了春节早晨,男女老少穿着新衣,全家欢聚一堂,吃着新打出的年糕,期盼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馓子始于北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在我国的西北地区都有吃馓子的习惯。“炸馓子”是回族的一种生活饮食,来源于中国汉族的饮食文化。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

农历正月十二,很多地方有吃烤鸭的风俗习惯。南京人比较喜欢盐水鸭,北京人很喜欢烤鸭。烤鸭的含义也非常的好理解,因为烤鸭做好之后,色泽饱满,金黄圆润,寓意着团团圆圆和乐美满。

岭南过年买花的习俗,传承2000多年,到了今天更为盛行。珠三角各大城镇,都有许多专业卖花市场与街道,供市民选择。



相关推荐

教你家庭自制咸鸡蛋的做法,掌握这几个关键步骤,蛋黄个个起沙又流油 2024-11-23
山药汤的做法大全: “春喝一碗汤,气死好药方” 2024-11-23
驼色大衣怎么搭配?分享5个穿搭配色思路,时髦值太惊艳 2024-11-23
剁椒怎么做?教你这么做,不仅御寒,还能让家人多吃几碗饭 2024-11-23
泡打粉怎么发面,比例很重要,方法很简单 2024-11-23
女生让说点好听的话怎么说? 2024-11-23
红烧鳝鱼段的家常做法, 红烧鳝段这样做发太好吃了,一上桌就被抢光 2024-11-23
酱肉怎么煮好吃? 这样的酱猪肉没人能抗拒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