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22 18:37:17
儿时,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文化,也不知道过年的意义,只知道过年有新衣服穿,有鞭炮可以放,有红包可以拿,走到哪里人们都是笑容满面。
现在我们懂了:十里不同俗,过年也一样。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内蒙古过年的一些有趣习俗。
首先内蒙古地大物博,有汉族也有蒙族,我们先来看看蒙族的习俗。
春节的前一天蒙古人称之为“毕特温”,意思为“闭合之日”。那一天,牧民们把一年中未干完的工作全部结束,并把牲畜赶回入圈或放在家附近。把书籍和各类工具擦拭干净后,用草香或白食献祭。女人们则把缝纫用具和材料收拾起来放在箱子里。
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叫“希恩吉尔”,即新年。也有称“白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蒙古族春节除夕之夜,要举行祭祖仪式。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蒙族姑娘穿上蒙古袍是真的美
蒙古族也是非常注重春节的,当地人非常重视送旧和迎新,送旧会在腊月二十三的时候给家里面进行清理打扫。蒙古族多信仰萨满教,会有祭火的风俗。这种祭祀活动也被称之为迎新,是蒙古族特色。
萨满祭火
祭火忌用红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为蒙古族都认为“火”代表着一个家族的传宗接代、兴旺。烧完祭品后,全家进餐。有的把剩余的祭品送给附近亲戚吃。“祭火”的时辰为黄昏,上祭品时,男人在前,女人在后叩拜。
蒙古人还要挂出崭新的风马旗,象征在新一年里全家人将意气风发、万事如意。除此以外还要尽量送还借来的钱物,忌讳把债务带入新年。祭过火后,在整个春节期间不事借贷。祭火神的主要祭献物是煮熟的山羊胸骨、五彩布条、阿穆苏(奶油粥)、酒、点心、草香、茶叶、干红枣等。先清除掉火撑子里的灰烬,为火撑子换上新的火台,点燃新火,周围点燃四盏佛灯,然后主祭人(一般是户主)诵读祭火词,同时把祭献物慢慢放进燃烧的火灶里。
祭品
春节蒙族会把蒙古包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人还把蒙古包迁到新址。富裕人家给蒙古包换上新的蒙毡、围毡和内壁帘。这些一般都在“朱腊萨日”(点燃佛灯之月)即23(或24)日祭火节前完成。
祭火完成后,一家人就要准备过春节。有香喷喷的炸油果子,油食花样繁多,尤其供佛品要讲究美观;年三十是最热闹的一天,全家换新装,上午要上供祭佛,供台上摆各种奶食、油食、上面插金银花、十二个小铜盅倒满酒,一天一次换水,点上长明灯。仪式感满满。
这样的风景你喜欢吗?
除夕傍晚,要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当天黑之时,在离家稍远处找一块干净的地方燃起一堆篝火,把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德吉——酒、肉、包子、点心等放在火里烧,以其火烟献祭。户主和主妇领着男性家庭成员向火的方向叩头,祈祷祖先在天之灵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全家人。来家的客人、外甥不能参加这个仪式。
蒙族祭祀祖先
初一早晨全家人拜年。牧民有的住得比较远,可能会看到骑马或者赶车拜年。蒙族拜年时,主家都会端上煮好的饺子。吃完了人们就是欢声笑语,煮上一锅香喷喷的奶茶,一家人吃上零食。非常幸福!
蒙族自熬奶茶
拜年时牧民们一般要献上一两首颂词或颂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会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颂祝辞。草原上的春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们辛勤劳动一年后欢歌笑语的时刻。
马头琴是蒙族一种较为历史悠久的乐器
初二在蒙古人看来是一年当中最为吉祥的“巴拉吉尼玛”日子,意即“万事成功的日子”。初二晚上,人们观赏月亮和星星,认为这样能使人在新一年里朝气蓬勃,心想事成。
初三是老年人聚会的日子。初七夜晚,当北斗七星刚刚闪烁在天空之时,人们在家门口摆设祭台,焚香、点燃佛灯,把食物的德吉献向七星,祈祷保佑性命财产,剩下的食品作为七神星的恩赐分给每个人品尝。
蒙古族春节还有个独特的习俗,就是正月十六“打黑墨”。就是一般关系特别好的,经常一起戏耍的年轻人趁别人还没睡醒的时候,偷偷地在人的额头上抹上锅底灰;
如今在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很快,很多蒙族已经脱离了草原生活,孩子们也看不到大型祭祖和祭火仪式,也感受不到传新衣服放鞭炮的快乐!但这些习俗文化我们确一直保留传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