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12 09:07:21
(一)耍龙灯
又称舞龙,是洛阳人民崇龙习俗的表现形式之一,早在宋代之前便活跃在民间。洛阳龙灯为纸龙,先用竹子扎成圆
圈,中间用结实的细绳缀连,裱糊以纸。龙灯的外观头似马、角似鹿、身似蛇、鳞似鱼、瓜似鹰。龙体分节,每节安一
把柄。节数少者9节,多者不限,但皆为单数。表演动作有爬龙山、过龙桥、穿龙门、盘垛、探海、翻江等。建国前龙
灯内点以蜡烛,由于翻滚时蜡烛易灭和燃烧,表演程式单调。
建国前耍龙灯多在灯节、七月十五的洛阳城隍庙节表演。建国后重大节日和庆典龙灯也参与表演。龙体内的照明改
用蓄电池供电。耍龙灯者中出现了妇女和儿童。1988年3月2日(农历正月十六)晚,洛阳市文化局、旅游局、体委在洛
阳体育场内举力龙年龙舞大赛,有21条龙灯参加,参加表演者近3000人,观众3万余人次。郊区旭升村的青龙长53米
龙头重五六十公斤;老城西北的火龙长50米。这两条龙灯均获一等奖。表演时,除用鞭炮、锣鼓、火铳、火担子、放
荒等传统手法烘托气氛外,有的还使用了信号枪、对讲机等现代化设备。
洛阳龙灯有特殊的习俗。据说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兄弟俩出生于洛阳东关的及孔窑,即今天的爽明街、夹
马营路一带。这里的群众以曾出现了两位皇帝而自豪,耍龙灯时总是青、红两龙同舞。青龙饰扫帚尾,意即宋太祖曾横
扫天下;红龙饰卷尾,意为宋太宗继往开来。洛阳的龙灯,龙头都挂胡子。白胡子表示资格老,都争挂白胡子,为此曾
发生争执和械斗。经调解,约定俗成:洛阳龙灯一律挂苍色胡子。在东关附近的旭升等地,耍龙灯是村民群众争相缘与
的活动,只要耍龙灯的通知一下,都立即停止手中的活计,拿起自己的道具前往集合地点,参与舞龙。
(二)要狮子
称狮子舞。《洛阳伽蓝记》载,洛阳城长秋寺内有佛像一座,四月四口,此佛像常出。辟邪狮子导引其前。据此
推断,百姓对狮子“拟而舞之”大约开始于东汉与北魏之间的洛阳。1957年,大里王的狮子舞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首届
民间艺术汇演,获得好评。之后数十支省内外专业团体到大里王切磋狮舞技艺,说明洛阳狮子舞在国内名遐迩
狮子威武雄壮,令人望而生畏。人们为驱除邪恶,便借狮子舞寄托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所以洛阳各县区相当一部分
村庄都开展有狮舞活动,并成为一种民间习俗。一架狮子皮内钻两人,翻肥吧滚打,配合黑契,这种狮子称作大狮子。另
种是一人戴狮子头盔、穿狮子皮表演的,称作小狮子。表演者多为少年,动作简单,在集体演出中起陪衬作用。狮舞
表演分高空(又称武狮子)、地摊(又称文狮子)两大类。高空表演称为“上老杆”,表演者经过踩软梯或板凳架攀至
二三十米的架子上,表演各种惊险、高难动作。地摊则由“回回”(引狮人)与狮子的嬉戏搏斗而引人入胜,特别是
在倒放的桌子腿上、椅子圈上的表演令人叹服。狮舞表演多借助排鼓、鞭便炮、梢子棍、口哨制造声势。
(三)踩高跷
高跷用三四尺长的木棍,中间安一个木托制成。表演者脚噔木托,将木棍捆在腿上,站立行走,称作踩高跷。起
初,高跷表演者只作简单化妆,表演蹦跳等舞蹈动作,而后发展到表演戏曲节目。由于表演者必须具备踩高跷和表演
扮相、声腔等多方面条件,往往一些人需利用同一服装串演多个剧目中的多个角色。其中丑角更需有较高技巧和充沛的
体力,他除了在剧目中串演角色、表演一些滑稽的节目以逗观众发笑外,还有开路、打场(用蹦跳动作把围观的人哄
开,保持表演场地不受景响)的任务。从前踩高跷多为男性,现在也有女性参加。
(四)撑旱船
旱船上部用竹木扎成轿形,装饰彩绸鲜花,配上宽约1米、长约2米的椭圆形的底座,下部用绘有水波纹的布蒙上
船内有一俏丽女子,手托旱船,随着艄公的起锚、划浆等动作,通过腿、脚的表演,模拟船在水中漂浮、打旋等。艄
和船上女子还选唱地方戏唱段。从前船中美女多为男子扮演,现多为女性。
(五)拉晕驴
一人扮女装,藏身于用竹扎纸糊的毛驴身中,手挽驴缰绳,腿部由驴身下部縫的软布遮盖,表演出骑驴的种种姿
势。另有一丑角,与骑驴者扮作夫妻走亲,通过赶驴、拉驴以及驴的踢、跳、前进、倒退等动作引观众发笑。有的把拉
犟驴通过踩高跷表演,更便于观众观看。
(六)竹马
集体舞蹈形式,由多名扮作女装的表演者,利用马形的道具(使用方法与“拉驴”同)作骑马表演。另有一赶马
人,鞭子一甩,一群马或奔驰、或转圈、或踢跳,整齐划一。每匹竹马都佩戴铜铃,表演时叮当有声,引来观众如潮。
(七)推小车
二人舞蹈。扎一独轮车模样的架子,用花布彩纸装饰,车前平伸两条穿着齐全的双腿。一人扮演少妇站在独轮车
中,用双手托起车架,腿部用软布遮盖。一人扮推车汉,扭腿调腰,表演推独轮车的种种动作。坐车人需作相应配合
使动作逼真。
(八)二鬼扳跌
做一个二人相抱摔跤的道具,一个表演者钻入道具中,两臂穿进道具上的两条裤筒和鞋中,使其与自己的双腿成方
向相反的两条腿。两条真腿与两条假腿绞绊踢碰,牵动上部道具的协调摆动,给观众以逼真的二人摔跤的视觉。
(九)霸王鞭
打花棍,多人舞蹈。据传起源于秦朝末年新安县鲍庄。西楚霸王项羽进军成阳途中,曾驻帐新安涧河南岸。虽
为最高统帅,他仍每日鸡呜而起,挥舞钢鞭,健身练武,以振军威。项羽破了咸阳,烧了阿房宫,消息传到新安,人们
就把项羽住过的那个地方叫霸王庄,简称霸庄(后人嫌霸字有霸道之意,改为鲍庄),并采来竹子,用花线缠成钢鞭模
样,练出许多动作,称作霸王鞭,后在洛阳附近广为流传。霸王鞭强调动作协调统一,威武雄壮,人数不限,但均为双
(十)扮故事
又称抬阁、挠阁等,是一种借助于用木料、钢筋制作的道具进行各种戏剧或故事情节表演的造型艺术。支撑或悬吊
表演者的钢筋均隐蔽在衣服内,远处看去,表演者立于刀尖、鲜花之上。表演者按一个故事的一个镜头编成组,称为
垛。旧时洛阳扮故事多组成六垛,如《杨八姐游春》、《三打白骨精》、《游龙戏凤》、《断桥》、《秦香莲》、《推
磨》等。上垛的多为少年,家长为使自己的子女能上垛表演而争先后。表演者不唱不念,有惊无险。
(十—)海蚌舞
一个装饰华丽的巨大海蚌由一个美貌少女从中操持,随着轻盈的舞步忽张忽合。另有一渔翁打扮的老汉欲从蚌中取
珠,与海每蚌互相斗智。也有的添一人扮水鸟,与蚌相斗,阐释“爵蚌相日争,渔翁得利”的典故。
(十二)扭秧歌
洛阳的袂歌多见于解放初期,现成为老年人健身活动中的保留节目。由一群人扮成千姿百态的人物造型,排成长
队,随着锣鼓等打击乐敲出的节奏,前进三步,后退一步,扭动前进。在扭秧歌的队伍中,还出现了带有故事情节的编
组活动。也有戴大头舞的头盔扭秧歌的。
(十三)九莲灯
集体舞蹈。表演时由9位少女手执莲花灯翩翩起舞,其中1人扮孔雀,其余8人各持4盏莲花灯,在打击乐的伴奏下,
不断变换队形,组成莲花盘、龙摆尾、绞麻花等形状。有的还组成“天下太平”、“安定团结”等字样。洛阳的九莲灯
以新安县铁门镇刘岭村最为有名。据说九莲灯在唐朝官中已经出。壽乾隆年间间在宫中任职的王某告老还乡,把九莲
灯传回家乡刘岭村。其他各县的社火中也有九莲灯,活动形式大同小异。
而引起斗殴者时有出现。为避免矛盾,同一神社的社火通过一定形式排出次序,永不变更。临时组织社火演出,需通过
抽签、抓阄等方式排出次序。行社时,各社火队都使出浑身解数,亮出所有绝招,以招徕观众。因为观众多了,说明技
高一筹,不比自胜。有的商号、富人看到某种社火艺技高强,便在该社火队通过自家门口时,将一根板凳堵在路上,上
放一红包。这叫拦社火。见此,社火队就要打场表演一番,然后收下红包,继续前进。偃师火神凹正月十九庙会,有对
火队第二年的正月十九不请白到。他们认为如不按到那里演出,就会得罪火神娘娘,受到体M`表演者身上。这个社
社火队“挂红”的习惯。庙内住持见哪家社火好,在他们到庙门口演出时,将一根红绸挂在某一个
建国后的社火活动多为自娱自乐,活跃文化生活。大型庆典和重要节日,各社火队都争相参加。现代科技的发展,
使古老的民间社火增添了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