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1-30 17:31:31
爆竹声声辞旧岁,锣鼓阵阵迎新春,春节过半,我们还未从过年的喜悦中走出,就已经将要迎来了开工的日子,那么各地过春节的习俗都是怎么样的呢?
春节,中国传统节日,中华民族文明的集中表现,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据正史记载,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虞舜时期,舜即位做了天子,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神灵。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即为祭祖祭祀天地神灵的活动,后来经过长久文化发展中,各地习俗的补充与完善,渐渐的形成了如今的春节模式。
而民间传说中,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让人们惊恐万分。又到了一年的初一,人们想逃跑,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他非要住在一个老婆婆家里。不一会儿,年来了,人们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他不同意,人们只好自己去深山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每年的除夕,家家户户都贴红联对,放爆竹,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整夜不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岁,最后形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过年”。
有关于春节的歌谣有很多,其中最为朗朗上口的即为: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坐一宿。
当然了,日常或许有所出入,但不影响整体结构规划,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说下这歌谣中的具体含义。
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返回天庭向玉帝禀报你家的情况,于是,家家户户都用糖瓜来祭灶王爷,让他嘴里甜甜蜜蜜上了天庭只说好话,以讨来年越过越甜。
二十四,扫房子;
这是约定俗成的扫尘日,“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之说,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苦、晦气统统扫地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二十五,做豆腐;
在古代“豆腐”与“头富”谐音,寄予了人们新年要富贵的心愿。
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民间是否如灶王所奏的情况,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二十六,炖羊肉;
因为在过去的人们眼中,“大鱼大肉”才是年夜饭的最高境界。尤其是牛羊肉等红肉制品,正是“秋冬进补,来年打虎”的上好食材。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全家人在冰天雪地的除夕夜晚吃一锅香喷喷的炖羊肉,那种幸福足以让每个家庭成员铭记一整年。
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
“鸡”与“吉”谐音,有吉利、吉祥如意之意。
还有一种说法为赶大集,主要是去集市上买卖春节之物,如鞭炮、春联、牛羊肉、蔬菜、花生等物品,因此这一天各地的集市是非常热闹的。
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这一天是在准备主食发面,在过去没有速效发酵粉的时候,普通面不容易搁,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便开始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
二十九,蒸馒头;
二十八已经把面发好,二十九的馒头一定要蒸好,这是家里的脸面,因为,在过去,精心准备的馒头要摆上供桌,等到大年初一有人拜年的时候,那将是倍有面子的事情。
三十晚上坐一宿;
守岁是中国民间在除夕的习俗,又称照虚耗,熬年。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守岁最早是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
当然了,在这首歌谣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在这里我们就举几个常见的习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辈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辈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如今,通常是正月初一家长带着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面恭贺新年。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压岁钱,汉族年俗,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岁(压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