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3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22 13:33:26
自1985年教师节在我国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确立以后,每年的9月10日就是全社会聚焦教师的一天。
这一天,不管是学生们提前预备好在课堂上对老师齐声祝福,还是家长们向老师发条信息表达感谢之情,都表达了人们对教师的一种尊重和感激,更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支持肯定。
2019年,已经是中国教师们的第35个教师节了。
但你有没有想过,在1985年以前,其实中国早就有过教师节。
说起教师节的起源,其实早在距今大约2500多年的汉代就已经出现了。
古代的教师节又可以叫做“三节两寿”: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孔子诞辰、老师诞辰。但最主要的还是孔子诞辰之日。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曾在《与陈乾初论学书》中记载道:汉、晋时期,每年八月二十七日,也就是孔子诞辰日这天,皇帝都要携领文武百官去祭拜孔庙,还要邀请“国子学”“太学”的经师入宫“布席函丈为饮食之客,席间词赋其娱”。
在汉代,一开始只有为朝廷教育有贡献的教师能享受这一待遇,但各地官府自然会仿效皇帝的做法。各地方除了祭孔,还会“置休经师,授束修(干肉)”。
到了唐宋时期,举国上下依然在每年孔子诞辰这天,举行孔子诞辰祭典。唐宋时期经济繁荣,对于教育也甚是重视,所以祭典一般非常隆重。
有趣的是,国子监、书院以及州、府、县也会层层选拔教育成绩突出者为“司业”,进而评选出一些“先进教育工作者”,并且最高可获赏银500两。这跟我们现在每年评选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无异。
到了清代,教师节依旧还是孔子诞辰这一天,只不过祭典的规模和范围都比以前的朝代更加宏大。延续了唐宋的“先进教师评选”,但名单中成绩最为卓著的教师,则会在这天被皇帝授予八品职衔,提升为院长、监院、掌教、馆师等。就像清代许多著名学者,如颜元、阮元、惠士奇等人,就是因为教师节的提拔而得到重用的。
总结下来,古代的教师节其实就是以祭拜孔子之由,让教师们享受节日休假、请客吃饭、提拔升职加薪等一些福利。
在近代中国,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人在1931年的南京中央大学集会上,发表“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的宣言,并把6月6日定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
在1951年4月19日,教育部又宣布五一劳动节同时又作为教师节,但双节合并的效果并不好,失去了致敬教师的作用。
所以在1985年的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决定把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一是因为这个时间刚开学,可以给新的学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二是九月是升学季,可以有助于学生熟悉新环境和新老师。但现在的老师们在教师节这天,已经不像古代那样可以休假了,还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避免收礼行为。
在古代,教师节、开学季,学生们都要向老师行“释奠礼”、送礼品。在各种大型传统节日,甚至是老师的诞辰之日,学生们则不必送礼,只需拜见即可。
释奠礼最开始是在学堂设置酒食用以祭奠先师的一种典礼,后来则演变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官方约定习俗。即使朝代更迭,但是这一习俗却未曾变更。
由于整个社会都注重科举制度,而且孩子成才之路在当时似乎只有读书这一条路。所以古代的家长们也对教师格外重视。
不管是开学季,还是教师节,家长们都要携带孩子去私塾向孔子的牌位和教师行叩拜大礼。虽然现实社会没有这一举动了,但家长们也换了其它方式祝福教师们。
除了礼仪,古代人也非常实在,教师节送礼既要结合教师的实际需求,也要又一个很美好的寓意。所以就在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一种送礼的约定俗成:“六礼束脩”。
在孔子教学的年代,“六礼束脩”相当于今天的学费,也是家长和孩子对教师的身怀敬畏的物质体现。
所谓“六礼束脩”,其实是六种对教育和学习有美好寓意的蔬果菜。
芹菜代表着勤奋好学之意;莲子代表着感恩教师这一年的苦心教育;红豆代表着红运高照;枣子代表着希望孩子早早高中状元;桂圆代表着功德圆满;干瘦条肉则表达了学生们对教师和知识的一片赤子之心。
释菜礼虽然不贵重,但却让不同资产的家庭都能上得起学,也代表了每位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一种敬重和感激。
到唐代,释菜礼演变成了开学典礼,学生齐给教师送礼。
到了清朝,顺治帝还下令每月都要给老师行释菜礼,在送礼之余,还要伴随着叩拜礼。整个仪式非常隆重。但这也表现出了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之高。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对于教师的尊重似乎一直不曾变。
9月10日教师节快到了,一年一度,大家的眼光聚焦在教师的身上。老师们辛苦了!
祝愿每一位默默奉献的教师们,教师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