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17 09:03:39
礼,是中华文化之根源,也是中国文明发展之基本脉络。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特别讲究礼仪礼节。
中国传统礼学将“礼”分为“吉礼(祭祀)、嘉礼(冠婚)、宾礼(待客)、军礼(军旅)、凶礼(丧葬)”五大类, 其中祭祀之事——吉礼被称为五礼之冠。
近两年来,中国兴起了一种全新的祭祀方式——网上祭祀。人们在互联网上建立起纪念馆与公墓,得益于网络超时空特性,即时即地祭奠逝世的亲人、故友、名人等等成为可能。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60家从事与网络祭祀相关业务的企业,仅在2019年,网络祭祀相关企业就新增了19家,占该行业总企业数的31.7%。
在今年的清明节,宁夏公安就推出了以“致敬·2020 清明祭英烈”为主题的网上祭祀活动,在疫情期间。以此特殊方式缅怀英烈成为最好的方式。
在疫情渐渐得以控制之后,许多线下的传统祭祀活动又重新展开。近期发生的宝格德乌拉山祭祀活动就是其中之一,这是新右旗民间祭祀盛会。随着该祭祀活动与当地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宝格德乌拉山成为国内远近闻名的朝圣地和旅游地。
这时人们开始审视网上祭祀这种方式,中国传统祭祀文化是否会因此加速没落呢?作为中国传统礼仪重要内容的“吉礼”又是否会消失呢?我们不妨先了解了解“吉礼”。
吉礼起源于祭祀,可分为祀天神、祭地祇、祭人鬼三个方面。《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祇qí)。”祀天神时,只能由天子祭祀,通过在每年的冬至虔诚地祈福,保佑未来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受祀的天神不仅多且有尊卑等级划分,每个步骤与用品都经过精心的设计,一物一名,都饱含着深意和敬意。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祀天神时是大同小异的。古人习惯于指天为父,以地为母,认为地神是赐福于人类的女神,又名社神。除此之外,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社稷、祭土神、祭谷神等等。《礼记·月令》这样记载:“春祀户,夏祀灶,中央祀中霤,秋祀门,冬祀行。” 因为这五方面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厚于民生,所以这五神都是祭祀之对象。
而祭祀人鬼,则主要是对祖先的祭祀,源于对祖先的崇拜与怀念。在古代,祭祀祖先也有严格的宗庙制度:天子设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严禁设庙。
除此之外,宗庙的位置设立也特别讲究:天子、诸侯在门中左侧;大夫在寝室左侧。庶人只能在灶堂旁立祖宗牌位,不准设宗庙。这些繁冗的礼节在三礼(《礼仪》、《礼记》、《周礼》)之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作为“五礼之冠”的吉礼,是中华传统礼仪中最重要的内容。
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星河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礼仪制度和高尚的道德准则。然而,由于受制于历史的局限性,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的组成成分良莠不齐,这其中的糟粕部分不可避免的阻碍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认知。
同时,伴随着时代技术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商业化输入,长期以来,我们趋向于诸如握手礼等西方礼仪,而忽视了中华传统礼仪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如今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挖掘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去其糟粕,并逐步建设出一套现代化的中华民族礼仪文明体系。
然而从上述所看,吉礼貌似皆是些鬼神邪说之类封建迷信的东西,有何精华可言呢?前面说到,吉礼直接来源于祭祀,那我们不妨再回溯祭祀的产生的根源一探。
随着人类从原始社会迈向人类社会,人类具备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属性。作为大自然最伟大的一件艺术品,拥有自主意识的人类大脑便对这两种属性进行思考,即一方面思考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便是思考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当在人类在思考自身与大自然的关系时,不可避免对风、雨、闪电、山火等一系列自然现象感到震惊、恐惧,因此他们不得不对此心怀崇敬。
当人类在思考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时,在看到女性怀胎生命落地之时,必然会引发他们对于三大哲学问题之一——“我从哪儿来?”的思考。
当看到母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养育、保护行为时,自然而然的对母亲、母亲的母亲产生了崇拜的情愫,经过意识与社会的发展,逐渐成为对于祖先的崇敬,因为祖先就会像母亲一样保护后人。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初期是母系社会的原因。
人类的自然崇拜逐渐发展到原始宗教,到后来的政治宗教,再到最后的制礼作乐的制度化礼仪文明,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制度也由此愈发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应运而生,他们将吉礼的内容也延伸的越来越广。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圣人孔子。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主张“仁”就是礼的本质与核心。“仁”是一种源于宗教社会的伦理情感,最初可理解为血亲之爱。在社会秩序紊乱之际,孔子便提倡“仁”的主张,试图以此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稳定,因此“仁”的意义也就扩大到每个个体与个体之间了。
此外,孔子并不主张鬼神之说,在《论语·雍也》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意思是,樊迟问孔子什么才是智慧,孔子回答说:“一心致力于(弘扬)百姓应遵从的义务道德,要尊敬鬼神但远离它,这样就可以算是智慧了。”敬而远之的成语也由此而来。
但他依然非常支持吉礼祭祀。特别是对于父母先辈的祭祀守孝,孔子认为这是感恩报恩的一种方式。《论语·乡党》中这样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意思是,季路去问孔子服侍鬼神的方法,孔子说:“你连人都还不能服侍,又怎么能去侍奉鬼神呢?”由此可见他对吉礼的认同并不是出于一种精神崇拜,而是一种道德伦理。
因此,后来“孝顺”与“感恩”的道德准则被广泛推广,时至今日依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提倡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最后回归问题,小编认为,网上祭祀是传统祭祀方式的一种继承与延伸,两者并非完全对立的。传统祭祀活动也就是“吉礼”是否会消逝,根本不在于是否应该推行网上祭祀的方式,而是在于我们对传统礼仪的教育与学习。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非是宣扬其牛鬼蛇神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而是为了品其粗细、推陈出新,才能古为今用,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那么,对于“五礼之冠”的“吉礼”,你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