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12-28 18:05:29
虽然每年都有人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但在中国人心目中,过年,仍然是一年到头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物资的丰富,传统的年俗,确实在离我们渐渐远去,这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过程。
那么,四川人传统的过年流程,你还记得多少?不妨跟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红萝卜,蜜蜜甜,看倒看倒要过年。
在四川,广义上的“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
在中国很多地区,都有过“小年”的说法。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四。
但四川却是个例外,大部分地区都是没有“过小年”的概念的——倒是有些地方把除夕夜称为“小年夜”,把元宵夜称为“大年夜”。
虽然没有“小年”的说法,但对四川而言,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仍然是很重要的。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祭灶”也就是送灶王神。灶王爷一年到头为大家服务辛苦了,这一天他要离开各家各户,回天庭“述职”。所以在这一天,吃过晚饭后,四川人会把灶头打扫干净,点上香烛,摆上果酒之类的祭品,然后在锅中放一盏清油灯,好为灶王爷上天照路。同时还要燃放鞭炮,为灶王爷践行。
不过现在家家户户都烧天然气,也不再供灶王爷神像,这样的习俗也难得一见了。
腊月二十四,则是“打扬尘”的日子,也就是四川人民一年一度的大扫除。“打扬尘”一般是全家老小一起出动,除了扫地抹灰以外,还要举着扫帚,将天花板上、屋檐下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屋前屋后的水沟也要在这一天清淘干净。
打完扬尘,就要开始为过年准备年货了。在过去,不像现在买东西这么方便,准备年货的工作既繁重又快乐,虽然辛苦,但一年到头也只有这几天能敞开肚皮吃。
在四川,需要自己准备的年货一般有这些:
◆ 腊肉、卤肉,最常见的是猪肉,除了正常的肉以外,还包括猪身上的各种部位,比如猪耳朵、猪舌头、猪蹄子、猪尾巴、猪心猪肝,品种越丰富越好。此外还有腊鸡腊鸭腊鱼腊兔等等,牛羊肉相对比较少。
◆ 香肠,四川人过年必不可缺的食品,一般都是杀完年猪后就开始准备了,灌好后挂在灶屋里或者屋檐下风干。
◆ 各种油炸食品,最常见的是炸酥肉,另外还有油果子、麻圆、花生糖,家家户户都要炸一大盆,可以一直吃到元宵节。
◆ 汤圆,四川初一和元宵节必吃,以前很少买现成的汤圆,家家户户都用糯米自己磨粉子,用芝麻、花生、核桃、红糖、冰糖、猪油自己和芯子。
◆ 醪糟,用糯米泡好后铺上纱布上锅蒸,再加酒曲发酵,有一定的失败机率,失败了就重新做,因为这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
◆ 各种糖果、零食,一般到集市商店里买,再打上几斤好酒。
◆ 烟花、爆竹,辞旧迎新没有爆竹怎么行?烟花则是小孩子的最爱。(四川人一般把放鞭炮称为“放火炮”,“火炮”不能加儿化音,不然就成了内裤了)
在这期间,一般大人小孩都还要置一套新衣服,还要将屋里屋外挂上灯笼,贴上春联、窗花、门神,上上下下都打扮得喜气洋洋。
虽然说到了年三十这天,才算是正式过年,不过在四川,有些亲戚多的,往往会提前几天就开始请客团年了。
在四川人看来,虽然从腊月二十三直到元宵节,都是广义的“过年”,但最重要的,无疑还是除夕和初一这两天。
除夕,最重要的是“团年”和“守岁”。
“团年”的范围也比较广,过年期间的各种聚会都叫“团年”,但最重要的是除夕这一天的“团年”,也就是外地人口中的“年夜饭”。
为什么四川人一般不说“年夜饭”呢,我觉得可能是在四川,除夕这一天的午饭才是最丰盛最重要的,晚饭相比要简单一点。
另外,四川人过年真没有吃饺子的习惯,一般也不包饺子。
这一天在一起团年的,肯定都是至亲,菜也最丰盛的,以“硬菜”(肉食)居多,菜里一般还会有一条鱼,寓意“年年有余”;猪耳朵和猪尾巴也要有,寓意“有头有尾”。
大家相聚一堂,推杯换盏,其乐融融。吃过了晚饭,就要开始“守岁”了,如果是几家一起团年,那就趁早各自回到各自家里,点起炉子围着烤火,有电视的时候就开始看春晚,或者一起“摆龙门阵”、打麻将,一直等到凌晨十二点之后,放了烟花、鞭炮,才能去睡觉。
鞭炮必须在自家门口放,寓意将邪神霉运都吓走,图个好兆头。
大年初一,是新年第一天。在四川过初一,有很多规矩要遵守,我印象中有这些规矩:
◆ 初一不能扫地,不用刀、针,不倒垃圾、不往外泼水。
◆ 初一早上要吃一碗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 初一起床后第一句话必须说吉利话。
◆ 初一当天忌说死、病、穷、不够、没有、少了等不吉利的话。
◆ 初一当天忌哭闹、吵架、打烂东西(如果不小心打烂东西必须马上说“碎碎平安”)。
初一这天的活动,各家不一,有的去进庙上香,有的去扫墓祭祖,有的去赶集玩耍——这一天有些大的集市、会馆会举办耍龙灯、舞狮等活动,或者请戏班子来唱戏。
一般从初二起,四川人就开始“走人户”了,“走人户”是贯穿初二到十五的活动,四川人所说的“走人户”就是走亲戚、串门。大家都会穿戴一新,然后依次到亲戚家里拜年,并带上糕点、水果作为礼物。
“走人户”时小孩子是最开心的,每到一处,除了能吃上好吃的,还能收到“新年钱”,因为拜年时的规矩是必须给小孩子发压岁钱。
在四川,初一到十四的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主题,也就是每天都是一种动物的“过年日”。比较常见的版本是: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九龙十虎,十一猫儿十二鼠,十三是虼蚤(跳蚤),十四又是人过年。
在这个版本里,除了人以外,还有十二种动物能享受专属的过年待遇,有意思的是,和十二生肖比,少了兔、猴、蛇,却多了蚕、猫、虼蚤。
不过这个说法就算在四川也不统一,前八天基本上是一致的,初九之后就五花八门了。这是因为这个说法历史很悠久,来自隋唐时代一本名为《东方朔占书》的古籍,但这本书上只记载了“岁后八日”: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犬,三日占豕(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
对比四川人的版本,除了初八将谷子改为蚕之外,前七天都一模一样,而初九之后的由于书上没有规定,各地人民就自由发挥出了不同的版本。
在这十四天里,因为初七是“人过年”,又叫“人日”,所以算是其中比较隆重的一天。很多地方在初七这一天都有不同的习俗,比如成都就有“人日游草堂”的活动。
在过去亲戚比较多的时候,初一到十四都要轮流“团年”,天天走亲访友,大吃大喝,一直到正月十五为止。
与全国很多地方不同,四川人将正月十五(元宵节)称为“过大年”。
既然是过“大年”,元宵节也是四川过年期间仅次于除夕第二隆重的日子,这一天一般要再团一次年,将之前准备的年货打扫干净。
在这一天,各地城镇、集市还会举办灯会,看花灯也是一项古老的元宵习俗——还记得宋代欧阳修写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吗?
说起看灯会,四川人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自贡灯会”,自贡灯会规模宏大、气势壮观而又精巧别致,不光在四川,在全国灯会界也是领头羊的存在,赢得了“天下第一灯”的美称。
在四川一些地方,正月十五还有一项民俗活动——偷青。
偷青不是偷情,而是在正月十五夜晚潜入别人家的菜园,扯一根蒜苗,拔上一棵青菜,然后再趁着月色潜回家和家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送走过年的最后一天。
为什么要“偷青”呢?据说偷了青后,一年都不会生病,而被偷了青的人家也不能骂。偷到什么都是有寓意不同——偷到菜,寓意财;偷到葱,寓意聪明;偷到蒜,寓意好打算……
过了元宵节,年就算过完了,四川有句俗话叫“有钱没钱,耍到大年”,意思就是不管有没有钱,都要先过完大年才开工。
四川大部分地区过年止于正月十五,不过在四川北部巴中、广元、阆中等地区,还有正月十六“游百病”的习俗,算是过年的一种延续。
“游百病”其实就是爬山登高,据说这一天出门登山或郊游,可以去掉身上的一切病灾,一年四季都健健康康,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向往。所以一到正月这十六,这些地方的山上便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据传此俗源于明代,清代甘熙在《白下琐言》中写道:“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萧鼓爆竹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春节期间天天大鱼大肉,饱食美味佳肴,来一次登高望远、漫步散心,确实有帮助消化、去病免疫之功效。
其实在以前,成都也有“游百病”的传统,当时成都人游百病的地方,是现在已经消失的老城墙,传说城墙游完一圈便可去除百病。当时成都城墙足足有48里长,每年这一天,平直开阔的城墙马道上热闹非凡,到处是举家齐游的市民,还有表演木偶戏的、耍猴戏的、卖春卷的、敲麻糖的,一派热闹景象。
不过,后来成都拆除了城墙,对于年轻的成都人来说,这项习俗也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漫长的岁月里,四川人几乎都会按照传统的流程去过年,这既是口口相传的传统,也一种民俗文化的力量。
虽然在现代化大潮的冲刷下,这些传统习俗已经被冲击得所剩无几,但它们仍然是四川人民值得珍视的记忆。
过年啦!祝“巴蜀风物志”的读者们
新春大吉
阖家幸福!